球根秋海棠又名球根海棠、茶花海棠,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球根秋海棠花大色艳,兼具茶花、牡丹、月季、香石竹等名花异卉的姿、色、香,是秋海棠之冠,也是世界重要盆栽花卉之一。

早在1880年,法国人莱莫因和弗罗皮尔以南美安第斯地区的球根类秋海棠为亲本,经杂交选育出美丽多姿的水仙型和多花型球根秋海棠。为多年生球根花卉。

株高约30cm,块茎呈不规则扁球形。叶为不规则心形,先端锐尖,基部偏斜,绿色,叶缘有粗齿及纤毛。腋生聚伞花序,花大而美丽。品种极多。花色有红、白、粉红、复色等。花期春季。

球根秋海棠的生态习性:球根秋海棠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不耐高温,超过32℃,茎叶枯萎脱落,甚至块茎死亡。生长适温16~21℃,相对温度为70%~80%。冬季亦不耐寒。

球根秋海棠的栽培技术

球根秋海棠属浅根性植物,属浅根性花卉,盆栽土壤要排水好,有利于根系发育。萌芽期少浇水,保持盆土干燥,生长期每周浇水3-4次,并向叶面喷水。7-10月开花季节,浇水适当减少。切忌浇水过多和大雨冲淋,造成植株倒伏。11月地上茎叶逐渐枯黄脱落,可挖出块茎稍干燥后放10℃定观内贮藏。

盆栽需用排水好、肥沃的泥炭土或腐叶土,有利于根部发育。盆栽观赏要求生长发育整齐,于春季选用健壮块茎在温室沙床内催芽,栽植不宜过深,以不见块茎为度,土壤保持湿润,当发芽后定植于盆内,定植后块茎要求稍露土面。

生长期避免过度潮湿,否则阻碍茎叶生长和引起块茎腐烂。每旬施肥1次,叶片挺拔,呈青绿色为正常。叶片淡绿色表明缺肥。如叶呈淡蓝色并出现卷曲,说明氮肥过多,应减少施肥量或延长施肥间隙时间。

花芽形成前增施1~2次磷钾肥。 球根秋海棠茎叶柔嫩多汁,生长期应少搬动。为减少操作时折断茎叶,花蕾期需设立支柱。花期正值初夏,气温逐日升高,要求遮荫和喷雾,保持一个通风、凉爽的环境。

如果浇水不当、光线太强和气温过高都会造成叶片边缘皱缩,花芽脱落,甚至块茎腐烂。花后至秋末,地上部茎叶逐渐黄化枯萎脱落进入休眠期,应挖起块茎,稍干燥后放木框内沙藏,休眠块茎稍有湿度即行,贮藏温度以10℃为宜。 球根秋海棠每个植株都有雄花和雌花,采用人工授粉,可提高结实率。

产后处理:球根秋海棠花大色艳,是世界著名的盆栽花卉,用它点缀客厅、橱窗,娇媚动人,布置花坛、花径和入口处,分外窈窕。吊篮悬挂厅堂、阳台和走廊,色翠欲滴,鲜明艳丽。

系原产南美的几个秋海棠的种间杂交种。性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不耐高温,超过32℃,茎叶枯萎脱落甚至块茎腐烂。生长适宜温度为16-21℃。土壤以疏松、肥沃和微酸性为宜。

球根秋海棠的繁殖方式

全球1960年美国又选育出具茶花型和康乃馨型的巴利里纳球根秋海棠,其花径达15~20厘米。1978年比利时的黑格曼专门为育种者编著了一本球根秋海棠栽培品种的国际文献目录。

目前,球根秋海棠的栽培十分普遍,美国列为主要盆栽花卉之一,每年生产量不少。日本1993年生产了610万盆球根海棠,产值达到2400万美元,每年还举办球根秋海棠展览。朝鲜对红色的球根秋海棠特别重视,栽培也较为普遍,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展示了球根秋海棠。

在欧洲的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和丹麦等国,都已产业化栽培球根秋海棠,荷兰1995年球根秋海棠的产值为2760万美元,列盆栽花卉的第四位。在丹麦占出口盆栽花卉的第五位。

其中球根秋海棠的种球生产,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比利时的根脱最为有名。 我国引种栽培球根秋海棠的历史不长,主要在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的植物园从国外引种种子,进行小规模试种,其中以昆明地区栽培比较成功。至今,球根秋海棠已进入规模化生产。

繁殖方法:常用扦插和分割块茎法繁殖,也可播种繁殖(常用播种、扦插和块茎分割法繁殖)。生长季节可经常浇水,但盆土不宜太湿,否则会引起腐根,空气干燥则会落花。生长后期逐渐降低浇水量。生长季节和花期,每半月施肥一次。

播种繁殖:常于1~2月在温室进行,因种子细小,每克种子在5万粒左右,播时与细沙和匀才能均匀撒下,播后盆口盖上玻璃,保持温度,温度为18~21℃,约10~15天发芽。发芽后放半阴处,约2个月,具2~3片真叶时移栽于6厘米盆,5~6月定植于12厘米盆。

扦插繁殖:以6~7月为宜,选择健壮带顶芽的枝茎,长10厘米左右,除去基部叶片,仅留顶端1~2片叶。由于枝茎肉质,剪枝后,稍等切口干燥后再插。保持沙床湿润,约3周后愈合生根。

插后2个月上盆,当年可以开花。 块茎分割法繁殖:3~4月在块茎萌发前,将块茎顶部切割成数块,每块留一个芽眼,切口用草木灰涂抹,待分割块茎萌芽后,即可上盆。栽植不宜过深,以块茎一半露出土面为宜,否则易受湿腐烂。

球根秋海棠的病害防治:生长期遇高温多湿,常发生茎腐病和根腐病,应控制室温和浇水,并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洒。在室温高、通风不好的环境下,很容易受介壳虫和蚜虫危害,还有卷叶蛾幼虫、蓟马危害。

介壳虫和蚜虫群生于叶柄、花蕾和新芽处吸取养分,卷叶蛾幼虫咬食花叶,蓟马于叶背吸取营养。被害植株完全丧失观赏价值。介壳虫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蚜虫、蓟马和卷叶蛾用10%除虫菊酯乳油和鱼藤精2000倍液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