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为白花丹科白花丹属植物。常绿亚灌木。茎直立,多分枝,蔓状。叶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穗形总状花序具25-78花。花序轴无毛,被头状腺体。萼管状,被腺体,花冠白或微带蓝色,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先端具短尖。花药蓝色。蒴果。

白花丹高约1-3米,直立,多分枝;叶薄,通常长卵形。穗状花序通常含25-70枚花;苞片狭长卵状三角形至披针形;花萼先端有5枚三角形小裂片,花冠白色或微带蓝白色。子房椭圆形,蒴果长椭圆形,淡黄褐色;种子红褐色。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生于污秽阴湿处或半遮荫的地方。分布于中国、南亚和东南亚各国。

生长习性:白花丹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深度可达60~80厘米,所以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砂质壤土上,最有利于根系生长。土壤过粘,通气和徘水不良时,常引起烂根,以致全株枯萎,根的萌芽力较强,可采用分根法繁殖。

根条上、中段要比下段发芽生根快。研究表明;丹参根是随着地上部的生长而生长的,后期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地上部生长逐渐缓慢,养分向下部转移,根部的生长更加迅速。

白花丹的栽培技术

育苗地:宜选择地势较高,土层疏松,灌溉方便的地块。播前进行翻耕,施入腐熟的厩肥或堆肥作基肥,整细耙平,作高畦播种。

栽植地: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山地,宜选向阳的低山坡,坡度不宜太大。

丹参根深,入土约33厘米以上。因此,在前作收获之后,深翻土壤35厘米以上,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2500~3000kg,加过磷酸钙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栽前,再翻耕1次,整细耙平,作成1.3米宽的高畦,四周开好深的排水沟,以利排水。

春播后,幼苗培育75天左右即可移栽。可春栽亦可秋栽。春栽于5月中旬,秋栽于10月下旬进行。宜早不宜迟,早移栽,早生根,翌年早返青。栽种时,在畦面上按行距33×23厘米挖穴。

每穴栽入种子繁殖的幼苗1~2株,栽植深度以种苗原自然生长深度为准,微露心芽即可。栽后浇透定根水。扦插苗每穴栽1株,按同样方法和栽植密度栽入穴内。

田间管理

蹲苗:幼苗返青之后,要经常松土浅锄。一般不浇水以利根向下深扎,使新生根向下生长,少出细侧根和纤维根,以利提高丹参质量。

排灌:移植后缓苗前应保持畦地湿润,确保成活。成活后一般不浇水。分株,根段繁殖的地块,若在春季收刨,需浇好封冻水。雨季要及时排水,以防烂根。追肥后要浇水。

中耕、除草、追肥:4月上句齐苗后,进行1次中耕除草,宜浅松土,随即迫施1次稀薄人畜粪水,每亩1500kg;第2次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中除后追施1次腐熟人粪尿,每亩2000kg,加饼肥50kg;

第3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结合中耕除草,重施1次腐熟、稍浓的粪肥,每亩3000kg,加过磷酸钙25kg、饼肥50kg,以促参根生长发育。施肥方法可采用沟施或开穴施入,施后覆土盖肥。

需肥特性:丹参植株的吸肥力很强,依靠其强大的根系,可从土壤的表层与深层吸收养料。在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中,它就可以生长发育良好,在多施基肥、配合追施氮肥的情况下效果更佳。

在氮、磷、钾严重亏缺时,丹参植株会表现出一定的生理病态。在严重缺氮的情况下,初期植株叶片颜色逐渐由深绿变为浅绿,植株生长缓慢;严重时生长点不发育甚至坏死,不再生长新叶,老叶逐渐枯黄,根细小,药材产量很低。

在缺磷时,叶为绿色,有时为红褐色,初期叶上有明显褐色斑点,后期斑点扩大并干焦,叶有时扭卷,心叶生长缓慢。缺钾时,植株叶绿色至深绿色,叶片宽大,叶柄细长嫩弱,表现徒长,有时老叶边缘有较大褐斑,叶脉深绿色,其他部分淡绿色,出现明显花斑。

施肥技术:因白花丹参属于喜肥药用植物,在播种时首先必须要施足基肥;基肥以农家土杂肥料为主,如腐熟的猪、羊栏肥或焦泥灰等,施用量为每667平方米(1亩)1000~1200kg,与土壤混匀后,将土地整细搂平。

除施用基肥外,在植株生长过程中,还应追肥至少2~3次。在生长初期追肥,以施用氮肥或人畜粪尿为主;生长中期要看苗施肥;秋后要重施长根肥,以过磷酸钙等磷钾混合肥为好。

排灌水:丹参最忌积水,在雨季要及时清沟排水;遇干旱天气,要及时进行沟灌或浇水,多余的积水应及时排除,避免受涝。

种子采收:留种田植株于第二年5月开始开花,可一直延伸到10月份。6月份种子陆续成熟,分批剪下,曝晒打出种子,再晒至干即可。种子不耐贮藏,最好当年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