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茄又名洛神花,是锦葵科木模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玫瑰茄的花粤肉质多汁,并可提取天然食用色素。玫瑰茄的花曹同时还可药用,其味酸、性寒,具有清热解暑、利尿降压、养颜消斑、解毒、解酒等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玫瑰茄含有类黄酮素、原儿茶酸、花青素、异黄酮素以及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糖类、有机酸、无机盐等化学成分,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降低血栓的形成、减少动脉粥状硬化,可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玫瑰茄还有保肝、抗癌的作用。所以,玫瑰茄是一个很好的天然保健药物。虽然玫瑰茄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功效,但是由于农药化肥杀草剂的使用,品质极差,产量也较低。

形态特征:玫瑰茄原锥状根系,主根略细,入土较深,无毛。叶异型,下部的卵形,不分裂,上部的掌状3—5裂,具锯齿,先端钝或渐尖,基部圆至宽楔形,无毛,主脉3—5条。托叶条形,疏被柔毛。

花生于叶腋,黄色,内面基部为深红色,每株一般开50—100朵花,多者近300朵,萼杯状,由5片组成的内萼片和8—12片组成副萼的小苞片构成,红色,肉质,味酸。蒴果卵球形,内有种子20—30粒,种子肾形,深灰褐色。

形似草棉,直立,高达1米余,主干多分枝,花在夏秋间开放,花期长,花冠黄色,萼片和副萼玫瑰红色,茎、叶柄也常为淡玫瑰色,每当开花季节,红、绿、黄相间,十分美丽可爱。

生长习性:玫瑰茄属热带、亚热带短日照作物,喜光,喜温,忌早霜,在25℃~30℃条件下生长最佳。一般玫瑰茄在3-5月播种,9-11月采收,全生育期160-200天,有效积温500-550℃左右,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等有一定的要求。

玫瑰茄的养殖方法

土壤的要求:玫瑰茄是一种直根系植物,具有发达的侧根,而且根扎很深,属于耐旱不耐涝的植物,适应性比较广泛。在中等或较低肥力的砂质壤土和pH值为6-8的土壤中生长最为适宜;

在肥沃的土地种植玫瑰茄则分枝多,萼片肥厚,产量高,但容易出现倾倒的现象,会影响产量;太过瘦薄的粘性土壤不适宜玫瑰茄的生长,容易产生白化苗等生理疾病。玫瑰茄土壤适应性强,不论是平原、丘陵、山地均可栽培,红黄土壤、青紫泥、砾石沙子、也可以种植成功,即使用半成熟的黄土也是如此。

浇水的控制:因为玫瑰茄属于耐旱性植物,因此我们在给玫瑰茄浇水的时候应该少浇水,可以3-5天浇水一次,即使是土壤短时间干旱也不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在雨季时应适当将植株移至遮雨的地方,避免积水过多导致植株根部侵泡,出现根部腐烂的现象。

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时间会相应缩短,增加植株发芽率,玫瑰茄的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0-25°C,日平均温度开始在16°C发芽,营养生长一般控制在22°C或更高,但温度在10°C时植株停止生长。植株的高度和茎的生长巅峰一般处于7月至8月份左右。

湿度:在植物生长季时出现积水,土壤肥力高,会导致植株易患青枯病、白绢病,等增加患病率,干旱山区,新种植的荒山,却很少发病。

光照:玫瑰茄是一种喜强光的植物,在茂密森林树荫下种植,种植密度一般在1×0.5m的密集种植条件下,玫瑰茄的植株高而薄,分枝少,产量低,日照时数对现蕾开花期有明显影响。

玫瑰茄的栽培技术

土壤选择:玫瑰茄适应性强,耐旱、耐瘠性好,沙质或黏质土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为好。玫瑰茄在红黄壤、青紫泥、砾石沙土、黏土等不同土质中均可种植。

但最适宜在微酸性的红壤土中种植,即使在新垦地及一般较差的旱地种植,也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只是植株的长势和收获的干品会有差别。同一块土地以连作2年为宜,若连续种植易使植株感病,降低产量。

播种方法:玫瑰茄通常采用两种播种方法,一是直接播种,即烧山整地完后,挖穴直接播种。播种前穴内施足基肥如鸡粪等农家肥,每亩施1000-1500kg,磷肥25-50kg。

每穴播种3-5粒,亩用种量1-1.5kg,播种后覆土2cm。二是苗床播种,即选择菜园土等较肥沃的土壤,苗床畦面宽1m左右,高20cm,可条播或撒播,株行距为5×8cm。苗高10-15cm时可选择阴雨天气移栽。

种植密度:玫瑰茄种植密度应掌握坡地、瘦薄地宜密,平地、肥沃地宜稀的原则。根据土壤肥瘦每亩种植1000-2000穴,定苗时,肥地留单株,瘦地留两株,实行单行或宽窄行条点播。单行种植株行距,肥地为100×66cm,每亩1000穴(株);中等肥地66×80cm,每亩1000穴(或1250-1500株),山坡、瘦薄地为66×50cm,每亩1000穴(或2000株)。

中耕定苗:玫瑰茄生长期间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苗高10cm以上,结合间苗定苗和补苗进行;第二次苗高30-40cm,结合培土补苗进行。第三次,开始出现花蕾时进行,开花期间应该拔除杂草,保持玫瑰茄地清。

当苗长至10cm以上时出现两片以上真叶时进行间苗,掌握拔小留大、拔弱留壮的原则,每穴留苗2-3株。待苗长至20cm左右时定苗,中上肥地,每穴留1株,破地、瘦薄地每穴留2株。

施肥:施肥宜早不宜迟,第1次中耕时每亩用尿素、复合肥或硫酸氨8-10kg,距离茄株5-10cm处穴施。茄株现蕾后,若苗势差,可结合第2次中耕再补施氮素化肥5-8kg。

病害防治

虫害:玫瑰茄苗期常有菜青虫及小造桥虫发生为害;现蕾期常有蚜虫、叶蝉为害。可用氧化乐果1500倍液防治蚜虫和叶蝉;敌敌畏2000倍液防治菜青虫和小造桥虫;为保证花萼品质,防止残毒遗留,茄果采收前1个月停止用药。

病害:主要病害有枯萎病、根腐病和白化苗,防治枯萎病,需要做好茄地轮作,选用抗病品种。根腐病常在排水不良、施肥不当的情况下发生,要注意开沟排涝,把好施肥技术;白化苗多发生在瘦薄地僵土上,要注意培土施肥,疏松土壤,增施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