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鸢尾(学名:Iris speculatrix Hance):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围有棕褐色的老叶叶鞘纤维及披针形的鞘状叶。根状茎二歧状分枝,斜伸,棕褐色;根较粗壮,少分枝。

叶略弯曲,暗绿色,有光泽,剑形或条形,有3-5条纵脉。花茎光滑,不分枝或偶有侧枝,有1-2枚茎生叶;苞片2-3枚,草质,绿色,狭披针形,内包含有1-2朵花;

外花被裂片匙形,有深紫色的环形斑纹,内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直立。蒴果椭圆形,顶端有细长而尖的喙;种子为多面体,棕褐色,旁附有小翅。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态习性:鸢尾在野生状态下生长于灌木林缘,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种植环境喜湿润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或轻黏土,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在pH值为8.7、含盐量0.2%的轻度盐碱土中能正常生长。喜光,也较耐阴,在半阴环境下也可正常生长。喜温凉气候,耐寒性强。

小花鸢尾的繁殖方式

分株: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至4年进行一次,于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鸢尾在花后进行分株(要避开梅雨季节),在冬季到来之前花芽就能分化充足,第二年即可开花。分割根茎时,以3至4个芽为好。

分株若太细,则会影响翌年开花。在进行分株繁殖时,应将植株上部叶片剪去,留20厘米左右进行栽植。鸢尾大多数品种宜浅植。栽植间距依种类而异,强健种为50×50厘米,一般品种在20×20厘米左右。

播种:若采用种子繁殖,应在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这样种子容易萌发,2至3年即可开花。

种球:一只种球经过一年的种植开花后养分将会耗尽,产生新根,新球周围又会有许多子球,子球通过1至2年的种植,又可发育成开花球。世界花卉种植专家对球根鸢尾的腋芽、鳞茎、茎盘、花茎等不同器官进行组织培养,使之长出新的球茎,这为加速繁殖及培育无病害的健壮母球提供了新办法。

小花鸢尾的病害防治

白绢病:常见病害。主要为害植株的茎或叶的基部,严重时整株死亡。高温多湿,土壤贫瘠板结时发病率高。

防治方法:轮作期应在4年以上。适当通风,避免栽培过密。发病期前定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叶枯病: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病,这种病传染性非常强,对鸢尾生长有较大影响。现将其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症状多从叶尖部开始发生,发病初期叶尖有灰褐色病斑或片状干枯。

以后逐渐向叶基部侵染,最后导致整个叶片呈焦枯状,并出现黑色粒状物。发病规律是病原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仲春伴随雨、风或浇水传播,整个生长季均能发病,6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不引进带病植株。栽植前做好土壤及植株消毒。加强日常养护,防止栽植地积水。发病初期及时将病叶剪除,减少侵染源。冬季将地表叶片剪除,集中烧毁。如有发病可用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交替喷施,连喷4至5次,每次间隔8至10天。

小花鸢尾的作用用途

园艺:鸢尾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色鲜艳,栽培容易,且春季萌发早,绿叶成丛极为美观。园林中多丛植或于花境、路旁栽植。其花卉具有叶色优美以及花枝挺拔的特点,可以用以花群、花丛以及花镜。

根据地段进行种植,对花色、花期以及株高的各不相同的鸢尾类观赏草进行搭配选择,也可以对其他的种类的花卉进行选择。具有一些根茎类相对较矮并且有髯毛的品种。

喜欢在石灰质以及耐干旱的土壤中生长,尤为适合在岩石景观中进行布置使用,在绿化的时候不要对过多的乔木进行种植,只需要在一些适当的位置对一定量的低矮灌木进行种植。

在对配植的植物种类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从观赏期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需要其能够与鸢尾进行互补。拥有较多的水生种类以及湿生性种类,在水景园中的布置中鸢尾类植物也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多数品种可以在潮湿的土壤中生存。鸢尾类植物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对各个种类的水景园进行布置。而且,这类品种在布置的时候,最适合从水中到岸上的连续构图,可以根据水分的条件要求,对其自然式水体进行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