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缨丹(学名:Lantana camara L.):直立或蔓性的灌木,高1-2米,有时藤状,长达4米;茎枝均呈四方形,有短柔毛,通常有短而倒钩状刺。单叶对生,揉烂后有强烈的气味,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

基部心形或楔形,边缘有钝齿,表面有粗糙的皱纹和短柔毛。花序直径1.5-2.5厘米;花冠黄色或橙黄色,开花后不久转为深红色。果圆球形,直径约4毫米,成熟时紫黑色。全年开花。

常生长于海拔80-1500米的海边沙滩和空旷地区。原产美洲热带地区,中国见有逸生,世界热带地区均有分布。花美丽,中国各地庭园常栽培供观赏。根、叶、花作药用,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祛风止痒之效;可治疟疾、肺结核、颈淋巴结核、腮腺炎、胃痛、风湿骨痛等。

生长习性:马缨丹常生长于海拔80-1500米的海边沙滩和空旷地区。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喜光,耐干旱,不耐寒,适宜生长温度20-25℃,冬季越冬温度应不低于5℃,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上生长较好。耐修剪,中国长江以北多作盆栽。

马樱丹的养殖方法

湿度管理:马樱丹喜欢湿润或半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 50~70% ,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温度管理由于马樱丹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因此对冬季的温度的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 8 ℃以下停止生长 。

光照管理:对光线适应能力较强。 放在室内养护时,尽量放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冬季有保温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如此交替调换。

肥水管理:对于马樱丹盆栽的植株,除了在上盆时添加有机肥料外,在平时的养护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地肥水管理。

春夏秋三季:这三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花宝”→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 1~4 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对于地栽的植株,春夏两季根据干旱情况,施用2~4次肥水:先在根颈部以外30~00公分开一圈小沟(植株越大,则离根颈部越远),沟宽、深都为20公分。沟内撒进25~50斤有机肥,或者1~5两颗粒复合肥(化肥),然后浇上透水。入冬以后开春以前,照上述方法再施肥一次,但不用浇水。

修剪:马樱丹在冬季植株进入休眠或半休眠期,要把瘦弱、病虫、枯死、过密等枝条剪掉。也可结合扦插对枝条进行整理。

换盆:只要养护得法,它就会生长很快,当生长到一定的大小时,就要考虑给它换个大一点的盆,以让它继续旺盛生长。换盆用的培养土及组分比例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 菜园土:炉渣 =3:1 ;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末(茹渣) =4 :1 :2 ;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中的一种。

脱盆:把要换盆的花放在地上,先用巴掌轻拍盆的四周,使根系受到震动而与盆壁分离,把花盆倒过来放在左手上,左手的食指与中指轻轻夹住植株,手腕与指尖顶住盆沿,右手拍打盆底,再用母指从底孔把根土向下顶,让植物脱出来。脱出来后,用双掌轻轻拍打盆土,让多余的土壤脱落。

花盆准备:选一适当大小的花盆,盆的底孔用两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盖住,既要保证盆土不被水冲出去,又要能让多余的水能及时流出。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层陶粒或是打碎的红砖头,作为滤水层,厚约2~3公分。

排水层上再放有肥机肥,厚约1~3公分,肥料上再一薄层基质,厚约2公分,以把根系与肥料隔开,最后把植物放进去,填充营养土,离盆口约剩2~3公分即可。

马樱丹的病害防治

马缨丹灰霉病症状:病菌先从花瓣的尖端侵入,发病后,病部呈水渍状,发软,褪色,失去光泽,最后花瓣变褐腐烂,花朵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表面产生灰色的霉层。

病原: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部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有隔膜,顶部呈树状分枝,分枝顶端膨大成球形。分生孢子聚生于分生孢子梗顶部,呈葡萄穗状。分主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色至淡色,单胞,大小9-16×6-10微米。此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3℃左右。

传染途径: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低温高温,通风不良,利于病害的发展。此病在温室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注意通风,降低湿度,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及时摘除病花,集中烧毁或深埋于土中,以减少病源。病害发生初期,可喷1:1:200波尔多液,可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两周1次,喷药次数因发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