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叶草(学名:KingdoniaunifloraBalf.f.etW.W.Sm)为多年生小草本,无毛。根状茎细长,自顶端芽中生出1叶和1条花葶。芽鳞约3个,膜质,卵形,长4-7毫米。独叶草分布于云南、四川、甘肃、陕西。

生海拔2750-3900米间山地冷杉林下或杜鹃灌丛下。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进化和该科的系统发育有科学意义,因该种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森林的破坏采挖,植株数量逐渐减少,自然分布日益缩减,为国家一级保护稀有种。

形态特征:独叶草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心状圆形,宽3.5-7厘米,五全裂,中、侧全裂片三浅裂,最下面的全裂片不等二深裂,叶脉呈二叉分枝状,与银杏叶相似,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顶部边缘有小牙齿,背面粉绿色,叶柄长5-11厘米。

独叶草花葶高7-12厘米。花直径约8毫米;萼片(4-)5-6(-7),淡绿色,卵形,长5-7.5毫米,顶端渐尖;退化雄蕊长1.6-2.1毫米;雄蕊长2-3毫米,花药长约0.3毫米;心皮长约1.4毫米,花柱与子房近等长。独叶草花期5月至6月。

生长习性:独叶草以无性繁殖为主,属环境依赖型植物,适应的环境范围狭小,仅生存于中高山地区的针叶林或阔叶林中,要求凉湿气候和腐殖质深厚的土壤,迁地保护较困难。

独叶草静态生命表显示不同种群的死亡率和存活率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并且与环境变化相适应.幼龄时dx、qx和Kx,为负数;在种群年龄达到3-5龄级以后死亡率增加;8-10年生以后死亡率平稳等是独叶草种群生命表反映的基本特性。

环境因素对独叶草种群动态有一定的影响,随海拔升高独叶草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高峰期拖后,个体寿命延长。海拔高于2700m的巴山冷杉林和太白红杉林下比牛皮桦林下更适合独叶草种群生存.如果以种群密度最大年龄为起始点,不同独叶草种群存活曲线均属于DeeveyC型。

独叶草的养殖方法

独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由多年生根状茎和着生于根状茎节部的不定根、叶和芽构成一个个体。一般情况下,根状茎每年延伸一节,节间长AL>C30,在节间形成芽和不定根,并生长出一个叶片。节间侧芽萌发后形成分枝,分枝角度BCSL=CS,构型为合轴分枝所形成的散布状游击型。

根状茎与母体断开后,可形成无性系分株。无性系分株个体的最大年龄可达15年。随年龄增长,无性系分株的根系数量、分枝数量、叶片数量等逐年增加,到13龄左右时开始下降;而根状茎直径变化不大,长度累积增长,在13龄以后增加速度减慢。

种群各构件生长发育包含不同生境条件的基本信息,其生长发育规律体现着各种群的基本特点。经过对独叶草各构件的生长发育参数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拟合方程,可以看出,独叶草种群各构件参数与年龄的关系。

这说明不同的独叶草种群各构件尽管功能各异,但生长发育过程协调,生长发育节律基本一致。13龄以前各构件参数不断增加,说明其种群生活力旺盛、扩展能力较强;此后生长缓慢,可能与个体衰老、种群及构件的扩展能力减弱有关。

独叶草种群总体上呈稳定型。不同森林群落中独叶草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相似,1-2龄级个体数量少,3-5龄级个体数量最多,此后,随年龄增加,个体数量减少。由于独叶草种群以无性繁殖,种群各龄级株数既可从小龄级进入。

也可从无性系母株上脱离产生,独叶草种群以无性繁殖特点补偿了幼龄株数的不足,对维持种群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正是独叶草种群与有性生殖植物的植物主要区别。

独叶草的科研价值:独叶草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进化和该科的系统发育有科学意义,独叶草不仅花叶孤单,而且结构独特而原始。它的叶脉是典型开放的二分叉脉序,这在毛茛科2000多种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种原始的脉序。

独叶草的花由被片、退化雄蕊、雌蕊和心皮构成,但花被片也是开放二叉分的,雌蕊的心皮在发育早期是开放的。这些构造都表明独叶草有着许多原始特征。因此,独叶草自1914年在云南的高山上被发现后,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他们认为,对独叶草的研究,可以为整个被子植物的进化提供新的资料。

最新发现:四川阿坝州理县宣传部获悉,四川阿坝州理县米亚罗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于近日在毕棚沟开展科研项目的样线监测时,意外发现成片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此次发现多处成片独叶草在米亚罗自然保护区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