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别名水马香果、蛇参果、三角草、秋木香罐,天仙藤,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马兜铃为多年生的缠绕性草本植物。其根、茎、果实都称马兜铃。

马兜铃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其茎称天仙藤有理气、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称青木香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同时也有强烈致癌物质成分,马兜铃酸可引发“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

形态特征:马兜铃的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梗长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脱落;花被长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成漏斗状,黄绿色,口部有紫斑,内面有腺体状毛;

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顶端钝;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于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头状凸起,裂片先端钝,向下延伸形成波状圆环。马兜铃的花期7-8月。马兜铃的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马兜铃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谷、沟边、路旁阴湿处及山坡灌丛中。马兜铃喜光,稍耐阴,喜砂质黄壤,耐寒。适应性强。马兜铃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以及山东(蒙山)、河南(伏牛山)等;广东、广西常有栽培。马兜铃在日本亦有分布。

马兜铃的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育苗地,宜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并有水源的地方。苗床耕翻后,每公顷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75000千克作基肥,然后整平细耙,做1.2米宽的畦面。

栽植地,宜选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于前作收获后耕翻1次,深30厘米左右,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土杂肥或堆肥45000千克作基肥。并于栽前耕翻1遍,整平耙细,做宽1.2米的畦面,四周整好排水沟待栽。

移栽:于冬季封冻前,按行株距35厘米×25厘米挖好深20厘米的栽植穴,每穴施入土杂肥10千克作基肥,用细土填至满穴,并高出地面10厘米。待翌年春季3~4月上旬,扒开栽植穴,将培育好的幼苗栽入穴内,每穴1株,栽后浇足浇透定根水

采摘、播种:当果实由绿变黄色时分批采摘,过晚果实开裂。种子不耐干藏,采收后应立即播种或将种子埋于湿沙中,放阴凉处保存。若于晚秋或翌年春取出播种,种子发芽不整齐,在10-20℃变温条件下发芽率高。也可在收获后用赤霉素5X104-4‘浸种ld后放温室沙藏。春播宜3月下旬-4月上旬,直播与育苗均可。

育苗:在苗床上开条沟,行距25cm,沟深3-6cm,播幅10cm,将种子播下,覆土轻压,加盖稻草,以保持苗床湿润,出苗后除去覆盖物,lhm2用种子15-22.5kg。至次年4月,按行株距40cm X 30cm开穴定植。直播用穴播或条播法。 

施肥:幼苗期需适当灌水,施氮肥1次,定植后至开花期,追施氮肥2次,8月中、下旬开花时增施磷、钾肥。及时中耕除草,株高30cm后应搭架,以利其茎蔓攀援生长。

田间养护管理

松土除草:苗期要勤松土除草。一般在苗高5厘米时,中耕除草1次,宜浅,避免伤根。以后结合追肥再中耕除草3~4次,防止草荒。 

间苗、定苗:当苗高5厘米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去弱留强。当苗高10厘米时,按株距3~5厘米定苗。苗高15~20厘米,即可出圃定植。 

追肥:冬季或早春控制施用氮肥量,避免茎叶生长过旺,遭受病虫为害,花前以施腐熟厩肥为主,并适量加施磷肥。生长后期,于8月中旬,每公顷追施过磷酸钙750千克,钾肥150千克,既可提高坐果率,又有利于根系生长,是增产的重要环节。

搭架:马兜铃为蔓生草本,移栽后苗高30厘米时,要及时搭架。在行间用竹竿设立支柱,中间拉绳子,高1.8~2米,牵引茎蔓攀援生长。

修剪、培土:5~6月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时,把生长过旺而又无花芽的茎蔓剪除,以减少养分的消耗。10月采收果实后,将茎蔓全部割除,并除净田间杂草,进行冬前培土、追肥,以利保温越冬,为翌年丰产打下基础。

浇水:马兜铃耐旱怕涝,一般不需浇水。但生长期过于干旱时要适当浇水,雨季要及时排水,以免烂根。

马兜铃的园林用途:马兜铃常于郊野路边、林缘、灌丛中散生。在园林中宜成片种植,作地被植物,任其蔓延。亦可用于攀援低矮栅栏作垂直绿化材料。马兜铃由于发现有严重的致癌作用 ,建议少种植或不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