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学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命名者及年代 :Sieb. et Zucc.,1835,别称山萸肉、山芋肉、山于肉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

花黄色,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长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花期3-4月;果期9-10月。山茱萸成熟的果实可为中药。

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古代常比作兄弟情义。该种(包括川鄂山茱萸)的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

形态特征:山茱萸的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 形,长5.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

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近于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叶柄细圆柱形,长0.6-1.2厘米,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稍被贴生疏柔毛。

山茱萸为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有总苞片4,卵形,厚纸质至革质,长约8毫米,带紫色,两侧略被短柔毛,开花后脱落;总花梗粗壮,长约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萼裂片4,阔三角形,与花盘等长或稍长,长约0.6毫米,无毛;

花瓣4,舌状披针形,长3.3毫米,黄色,向外反卷;雄蕊4,与花瓣互生,长1.8毫米,花丝钻形,花药椭圆形,2室;花盘垫状,无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长约1毫米,密被贴生疏柔毛,花柱圆柱形,长1.5毫米,柱头截形;花梗纤细,长0.5-1厘米,密被疏柔毛。

生长习性:山茱萸为暖温带阳性树种,生长适温为20~30℃,超过35℃则生长不良。抗寒性强,可耐短暂的-18℃低温,生长良好,山茱萸较耐阴但又喜充足的光照,通常在山坡中下部地段。

阴坡、阳坡、谷地以及河两岸等地均生长良好,一般分布在海拔400~1800m的区域,其中600~1300m比较适宜。山茱萸宜栽于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肥沃的沙壤土中。黏土要混入适量河沙,增加排水及透气性能。

山茱萸的繁殖方式

育地选择:育苗地要选择肥沃深厚、地势比较平整、土质疏松、背风向阳、有水浇条件的地方,以保证能随时灌水。播种前,育苗地一定要深耕细耙,整平、整细,保证疏松、细碎、平整、无树根、无石块瓦片,翻耕深度在20cm以上,重要的是结合深耕施入沤制好的农家肥。

种子采摘:选生长健壮、处于结果盛期、无大小年的优良母树。于9-10月采摘完全成熟、粒大饱满、无病虫害、无损伤、色深红的果实。将采摘的果实除去果肉。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出苗率,非常关键。先将种子放到5%碱水中,用手搓5min,然后加开水烫,边倒开水边搅拌,直到开水将种子浸没为止。待水稍凉,再用手搓5min,用冷水泡24h后,再将种子捞出摊在水泥地上晒8h。

如此反复最少3d,待有90%种壳有裂口,用湿沙与种子按4:1混合后沙藏即可。经常喷水保湿,勤检查,以防种子发生霉烂,第2年春开坑取种即可播种。这种处理办法适合春播时采用。如果选择秋播只需用不低于70℃的温水将种子浸泡3d后即可播种(注意待水凉透后要及时更换热水),下种后用薄膜覆盖催芽。 

播种:春播育苗在春分前后进行,将头年秋天沙藏的种子挖出播种,播前在畦上按30cm行距,开深5cm左右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土3~4cm,保持土壤湿润,40~50d可出苗。用种量90~150kg/hm2。 

压条繁殖:秋季收果后或大地解冻芽萌动前,将近地面二、三年生枝条弯曲至地面,在近地面处将切至木质部1/3枝条埋入巳施腐热厩肥的土中,上覆15厘米砂壤土,枝条先端露出地面。勤浇水,压条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将已长根的压条割断与母株连接部分,将有根苗另地定植。

扦插繁殖:于5月中、下旬,在优良母株上剪取枝条,将木质化的枝条剪成长15-20cm的扦条,枝条上部保留2~4片叶,插入腐殖土和细砂混匀所做的苗床,行株距为20厘米×8厘米、深12~16厘米,覆土12~16厘米,压实。

浇足水,盖农用薄膜,保持气温26~30℃,相对湿度60%~80%,上部搭荫棚,透光度25%,6月中旬透光度调至10%避免强光照射。越冬前撤荫棚,浇足水。次年适当松土拔草,加强水肥管理,深秋冬初或翌年早春起苗定植。 

嫁接繁殖:山茱萸实生苗繁育难度大,繁育出的小苗定植后10年以上才能结果,而嫁接苗2~3年便可开花结果。采用嫁接苗可使山茱萸早结果,早获益。

砧木选择:砧木宜采用自身良种实生苗。接穗:选择接穗要从产量高、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质母树上取用。采集接穗时要从树冠外围采集发育充实、芽体饱满的一年生枝条。

嫁接时间:早春砧木开始发芽。在接穗芽刚萌动时(3月中下旬左右)用插皮接;7月中旬至8月中旬,砧木树皮容易剥离、接穗芽饱满时进行芽接。

嫁接方法

插皮接:首先选树皮光滑平整且接近地面5-10cm的部位截断砧木上梢部,削平截口,在迎风面一侧用嫁接刀从上向下切一刀,长约3cm,深达木质部,再用刀将接口的皮层撬开一裂缝:然后将接穗截成15cm长。

在主芽背面下侧削一片长3~5cm的斜切面,过髓心,在削面两侧轻轻刮2刀露出形成层即可,把削好的接穗含入口中,保湿待用。接下来将接穗斜面靠里,尖端对着切缝。

用手按紧砧木切口将接穗慢慢插入,再用嫁接刀轻敲接口,使其紧固,削面稍露出接口为宜;最后用塑料薄膜绑好接口。嫁接后及时抹除砧木上萌生的嫩芽。当接穗苗长到高50cm时,将绑缚的塑料膜用小刀划开。

芽接:首先选成熟、健壮的接穗在上边取长2cm、宽1.5cm的芽。将砧木剪去顶梢,在距地面5~10cm光滑部位用刀刻取与芽块大小相同的树皮。将待接芽块嵌入砧木取皮部位。

然后用塑料膜绑严,但要露出接芽。嫁接7~10d后,接口愈合,可解开绑带,在芽上方5cm处将主干截去。嫁接后,要及时抹去砧木上的萌芽,以促进苗木生长。

山茱萸的文化背景

传说故事:山茱萸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

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