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又名翘摇,红花草,草子,原产中国。紫云英喜温暖湿润条件,有一定耐寒能力,全生育期间要求足够的水分,紫云英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砂质和粘质壤土较为适宜。耐盐性差,属豆科、黄芪属。

紫云英为二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较肥大,侧根入土较浅,茎呈圆柱形,中空,柔嫩多汁,有疏茸毛。叶多数为奇数羽状复叶,花为伞形花序,一般腋生,少顶生,荚果两列,联合成三角形,种子肾状,种皮光滑,根、全草和种子可入药,有祛风明目,健脾益气,解毒止痛之效。

紫云英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的长江地区,生长于海拔4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溪边、山坡及潮湿处,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大力推广紫云英种植,主要用于肥沃农田和和花卉观赏。

现分布于亚洲中、西部,多作为稻田绿肥来种植。中国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广泛分布于北纬24~35度地区,是中国主要蜜源植物之一。

形态特征:紫云英为二年生草本,多分枝,匍匐,高10-30厘米,被白色疏柔毛。紫云英奇数羽状复叶,具7-13片小叶,长5-15厘米;叶柄较叶轴短;托叶离生,卵形,长3-6毫米。

先端尖,基部互相多少合生,具缘毛;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0-15毫米,宽4-10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宽楔形,上面近无毛,下面散生白色柔毛,具短柄。

紫云英总状花序生5-10花,呈伞形;总花梗腋生,较叶长;苞片三角状卵形,长约0.5毫米;花梗短;花萼钟状,长约4毫米,被白色柔毛,萼齿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1/2;花冠紫红色或橙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0-11毫米。

先端微凹,基部渐狭成瓣柄,翼瓣较旗瓣短,长约8毫米,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长约为瓣片的1/2,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瓣片半圆形,瓣柄长约等于瓣片的1/3;

子房无毛或疏被白色短柔毛,具短柄。荚果线状长圆形,稍弯曲,长12-20毫米,宽约4毫米,具短喙,黑色,具隆起的网纹;种子肾形,栗褐色,长约3毫米。

生长习性:紫云英喜温暖的气候,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较好,幼苗期耐荫的能力较强,适于在水稻后期套种。紫云英性喜温暖的气候,一般有明显的越冬期。幼苗期低于8℃生长缓慢;

开春以后,日平均气温达到6℃~8℃以上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开花结荚的最适温度为13℃~20℃。紫云英在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良好,怕早又怕渍,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土壤以质地偏轻的壤土为主。

紫云英的养殖方法:紫云英既可作绿肥肥田,又可作为青饲料喂畜禽。种好绿肥可为土壤补充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为全年粮食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晒种浸种:播种前应选择晴天的中午,绿肥种子摊晒4—5小时,晒种后加入一定量的细砂擦种子,将种子表皮上蜡质擦掉,以提高种子吸水度和发芽率。

然后,用5%的盐水选种,清除病粒和空秕粒。将选出的种子放入腐熟稀人尿中浸种8小时,或放入0.1-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10小时,捞出晾干,用钙镁磷肥拌种后即可播种。

适量播种:紫云英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播种过早,稻肥共生期过长,幼苗瘦弱。播种过迟,则易受冻害,越冬苗不足。一般亩用种1.5-2公斤,播种时一定要按田定量,分畦匀播,落子均匀。

防冻防草,保苗促苗:晚稻收获时,要严防烂田割稻。晚稻收获后,可将稻草直接覆盖在紫云英上保湿保暖,以促进幼苗生长及其分枝的形成和发育。防治杂草是争取全苗、足苗的关键措施,在二叶一心期亩用高效盖草能一包加水40-50公斤喷雾。

沟促壮苗:紫云英在生长期间既怕涝又怕旱。出苗时,浸水易造成烂芽缺苗。越冬时,多水或干旱均影响根系生长甚至死亡。春季旺长时,积水会造成黄苗,生长不良。

如遇严重干旱,要及时灌“跑马水”。因此,在田间管理中,一定要开好横沟、纵沟、以及田边的围沟,达到沟沟相通,排灌自如。做到未雨先防,雨过田面不积水,以利全苗、壮苗。

合理施肥,平衡高产:一般出苗后每亩用250-300公斤稀薄粪水,结合抗旱浇施,充分利用冬前温、光、水条件,加速幼苗生长。在12月上中旬,每亩施土杂肥400-500公斤加过磷酸钙25-30公斤。

以增强抗寒能力,减轻冻害,增施过磷酸钙是一项以小肥养大肥的重要增产措施。开春后,每亩追施尿素2-4公斤,看苗施肥,促平衡生产,为丰产搭架子。叶面喷施0.2%硼砂溶液2次,可提高鲜草产量。

病虫防治、确保丰产:紫云英主要有蚜虫、潜叶蝇、菌核病等病虫害需要及时对症喷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