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雏菊英文daisy,白色的小花儿,被称作小小向日葵,有淡淡的香味。雏菊原产欧洲又名延命菊,是菊科中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意大利国花。它的中文名是因为它和菊花很象,菊花花瓣长而卷曲油亮,春菊则短小笔直,就象是未成形的菊花。故名雏菊。

雏菊是圣洁的代表,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纯真的女孩无意中救了一个黑道大哥;后来俩个人彼此相爱后来她为了这个人逃课;休学、背弃父母、离家出走、结果...这部小说后来拍成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叫(斗鱼,主演:郭品超,安以轩,蓝正龙。)

两个世界的人,可以是朋友、可以是仇人、可以错身而过,但是如果他们相爱了,结局只有走上灭绝的命运。就像飞鸟恋上鱼,拼了命想厮守一起,但却是害了对方,毁了自己。

形态特征:小雏菊为头状花序单生,直径2.5-3.5厘米,花葶被毛;总苞半球形或宽钟形;总苞片近2层,稍不等长,长椭圆形,顶端钝,外面被柔毛。舌状花一层,雌性,舌片白色带粉红色,开展。

全缘或有2-3齿,中央有多数两性花,都结果实,筒状,檐部长,有4-5裂片。小雏菊的瘦果扁,有边脉,两面无脉或有1脉。冠毛不存在或有连合成环且与花冠筒部或瘦果合生。小雏菊的花期为春季。

生长习性:小雏菊雏菊性喜冷凉气候, 忌炎热。喜光, 又耐半阴,对栽培地土壤要求不严格。种子发芽适温22-28℃,生育适温20-25℃。西南地区适宜种植中、小花单瓣或半重瓣品种。中、大花重瓣品种长势弱, 结籽差。

小雏菊的病害防治:小雏菊的主要病害有叶枯病、苗期猝倒病、灰霉病、褐斑病、炭疽病、霜霉病(可用百菌清800-1000倍,1000-1500倍进行防治);虫害有菊天牛、棉蚜、启超、地老虎、大青叶蝉、蚜虫等。

叶枯病:叶枯病多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规则状,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连片成大枯斑,干枯面积达叶片的1/3-1/2,病斑边缘有一较病斑深的带;病健界限明显。后期在病斑上产生一些黑色小粒点。

如桂花叶枯病(亦称枯斑病)、腊梅叶枯病、翠菊叶枯病(亦称斑枯病)。病叶初期先变黄,黄色部分逐渐变褐色坏死。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脉,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病斑边缘波状,颜色较深。

病键交界明显,其外缘有时还有宽窄不等的黄色浅带,随后,病斑逐渐向叶基部延伸,直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至灰褐色。随后在病叶背面或正面出现黑色绒毛状物或黑色小点。

苗期猝倒病:幼苗未出土或出土后均可发病。未出土时发病,胚茎和子叶腐烂;出土后幼苗发病,幼茎基部初呈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缢缩成线状,幼苗倒地死亡,死亡时子叶尚未凋萎,仍为绿色。高温高湿时,病株附近表土可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

灰霉病:灰霉病病苗色浅,叶片、叶柄发病呈灰白色,水渍状,组织软化至腐烂,高湿时表面生有灰霉。幼茎多在叶柄基部初生不规则水浸斑,很快变软腐烂,缢缩或折倒,最后病苗腐烂枯萎病死。

褐斑病:真菌性病害,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紫褐色,后期为黑色,直径为5-10mm,界线分明,严重时病斑可连成片,使叶片枯黄脱落,影响开花。

炭疽病:该病侵染雏菊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大后形成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浅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有红褐色环圈。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出现淡桃红色的黏孢子盘。炭疽病发生在4-6月份。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盘在病落叶中越冬,由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喷施针对性药物加新高脂膜,大大提高农药的有效成分率,不怕太阳暴晒蒸发,能调节水的吸收量,防旱防雨淋。栽培时应避免密植。

尽量保持通风、透气、光照充足的凉爽环境条件,否则会造成植株细弱徒长。保持清洁,发现受感染的植株、叶片,必须随时摘除清理。病害发生时,立即采取药剂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