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苜蓿是豆科苜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多分枝,高30-100厘米。叶具3小叶;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厘米,宽约0.5厘米,先端圆,中肋稍突出,上部叶缘有锯齿,两面有白色长柔毛;小叶柄长约1毫米,有毛;

托叶披针形,先端尖,有柔毛,长约5毫米。总状花序腋生;花萼有柔毛,萼齿狭披针形,急尖;花冠紫色,长于花萼。荚果螺旋形,有疏毛,先端有喙,有种子数粒;种子肾形,黄褐色。在中国为栽培植物;现在世界各国都有栽种。为优良饲料植物;又可作绿肥;种子含油10%左右。

形态特征:紫苜蓿的花序总状或头状,长1-2.5厘米,具花5-30朵;总花梗挺直,比叶长;苞片线状锥形,比花梗长或等长;花长6-12毫米;花梗短,长约2毫米;萼钟形,长3-5毫米,萼齿线状锥形,比萼筒长,被贴伏柔毛;

花冠各色:淡黄、深蓝至暗紫色,花瓣均具长瓣柄,旗瓣长圆形,先端微凹,明显较翼瓣和龙骨瓣长,翼瓣较龙骨瓣稍长;子房线形,具柔毛,花柱短阔,上端细尖,柱头点状,胚珠多数。

紫苜蓿的荚果螺旋状紧卷2-4 (-6) 圈,中央无孔或近无孔,径5-9毫米,被柔毛或渐脱落,脉纹细,不清晰,熟时棕色;有种子10-20粒。种子卵形,长1-2.5毫米,平滑,黄色或棕色。紫苜蓿的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长习性:紫苜蓿喜欢温暖和半湿润到半干旱的气候,因而多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适应性广。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也能忍耐干旱。抗寒性较强,能耐冬季低于零下30℃的严寒,在有雪覆盖的情况下,气温达零下40℃也能安全越冬,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区都可以种植,以平原黑土地区最为适宜。

南方高温潮湿气候则生长不良,所以栽培较少。在冬季少雪的高寒地区,因气候变化剧烈,经常在春季遭受冻害,因此,必须选用抗寒品种,或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才能越冬。紫苜蓿的根系发达,分布在0—75厘米土层中的根量,约占总根量的60%。

紫苜蓿的主要价值

营养成分:苜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苜蓿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或植株的部位不同,养分含量均有所不同。苜蓿蛋白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而下降的趋势不受品种的影响;酸性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随苜蓿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灰分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而下降;

粗纤维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而上升。1958年,美国农业局牧草委员会(Committee on Feed 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e Board)对大量的谷物和牧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苜蓿具有很高的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饲用价值

营养价值:苜蓿的粗蛋白质,紫花苜蓿以粗蛋白质含量高而著称。苜蓿的粗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组成合理,含有20种以上的氨基酸,包括人和动物的全部必需氨基酸,以及一些稀有氨基酸如瓜氨酸、刀豆氨酸等。紫花苜蓿的蛋白质及氨基酸比例均衡,与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及氨基酸组成比例相似,转化效价较高。

苜蓿的碳水化合物:紫花苜蓿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糖类、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为主,是一类重要的能量营养素,在动物日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苜蓿碳水化合物不仅能作为反刍动物和一些非反刍动物日粮中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而且给动物饲喂一定量的紫花苜蓿,可以维持动物肠胃正常蠕动,刺激动物胃肠道的发育和消化液的分泌,降低后肠内容物的pH,改变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的胃肠道环境,抑制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显著提高动物胃肠道内消化酶的生物活性。 

苜蓿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苜蓿草中的维生素种类多、品种齐全,特别是叶酸、叶绿素、VK、生物素、VE、VB2、叶黄素、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苜蓿草中还含有钙、磷、铁、镁、钾、铜、锰等多种矿物质元素。苜蓿中含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能够改善鱼类及畜禽产品的色泽,提高其商品性能。

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添加苜蓿提取物改善其体色,苜蓿提取物在着色效果上优于合成色素。在饲粮中苜蓿草粉能明显提高蛋的品质和蛋黄的着色度。苜蓿中的矿物质元素能够促进动物的生长、改善动物产品品质、提高动物的免疫机能等。

畜牧业应用:苜蓿在牛羊中的应用效果,添加苜蓿干草对奶牛产奶量、乳蛋白和非脂固形物都有极显著提高,牛奶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但乳脂率有所降低,从奶牛养殖经济效益方面分析。

日粮中添加苜蓿干草能显著提高奶牛养殖业的整体效益。苜蓿可以替代奶牛日粮中部分精料,也可以作为优质的粗饲料,优化日粮组成,且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经济效益。 

苜蓿在猪中的应用效果:在育肥猪日粮中用苜蓿粉代替豆粕饲喂肥猪,能提高猪的采食量和胴体瘦肉率,降低饲养成本,显著增加养殖效益。在猪的基础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苜蓿草粉不仅能够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促进肥育猪的生长发育,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苜蓿皂苷:苜蓿皂苷是从苜蓿中提取的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物质,由糖羟基或非糖类化合物的羟基以缩醛链(苷链)脱水缩合而成的环状缩醛物。苜蓿属植物含皂苷类成分近60种,均为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苜蓿中皂苷的含量受品种、部位、生长期等的影响而不同。

虽然花和种子中总皂苷含量比例较高,但是两者产量小,产率低,且苜蓿叶中的总皂苷含量与种子中的比例相差不多,所以叶是提取苜蓿皂苷的较好材料。苜蓿皂苷的含量在嫩芽期最高,枯黄期最低。随着生长周期的延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黄酮、异黄酮物质:苜蓿属含有8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类型有黄酮及其苷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异黄酮类、异黄烷、查耳酮、二氢黄酮、二氢异黄酮和紫檀烷类等。中国学者从苜蓿植物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

分离出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脲嘧啶核苷、β-甲基-吡喃葡萄糖苷、芹菜素、苜蓿素、7,4′-二羟基黄酮。

香豆素:苜蓿中含有紫苜蓿酚、苜蓿内酯、苜蓿拟雌内酯、紫花苜蓿醇等香豆素。另外,苜蓿中还含有促生长因子、植物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对人体的作用

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苜蓿饮食能防止实验动物的高胆固醇血症形成,也能降低实验动物的高胆固醇血症。苜蓿的这种作用被认为主要是由其中的苜蓿皂苷所引起。研究表明。

苜蓿皂苷能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血清胆固醇,明显促进非受体途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清除,为寻找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有效药物,提示了较有意义的途径。 

实验证实,苜蓿皂苷可使大鼠肝脏胆固醇大量转变为胆汁酸。喂食苜蓿皂苷的鼠,粪便中总固醇和酸性固醇净排出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说明苜蓿皂苷具有阻断胆汁酸肠肝循环的作用,从而促进胆固醇自体内排出。

皂苷可降低动物及人类器官、血浆胆固醇水平。用苜蓿种子中的皂苷在临床上降低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还能通过改善冠状血管的血液循环而减轻冠心病人心绞痛。

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苜蓿皂苷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知NO在维持血管稳态上具有关键作用,其能够通过抑制白细胞的活化和粘附、防止血小板粘附聚集、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防止泡沫细胞的形成等途径。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苜蓿皂苷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苜蓿皂苷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机制。

调节免疫、抗氧化、防衰老功能:黄酮能明显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对碳粒廓清功能。异黄酮提取物均能抑制胸腺指数下降,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异黄酮可剂量依赖性的增强体外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苜蓿中的黄酮、异黄酮物质在抗氧化反应中既能消除链引发阶段的自由基,也能直接捕获自由基反应链中的自由基,通过酚羟基阻断自由基链反应。常年食用苜蓿食品可补充黄酮类物质,能防癌,预防骨质增生、前列腺炎。

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减轻妇女更年期不适等功能。黄酮、异黄酮物质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可以清除人体内活性氧,保护人体内脂质、蛋白质、染色体免受活性氧攻击,防止细胞病变,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