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牡丹是生长在亚热带的肉质仙人掌,岩牡丹半埋藏于土中,有着很大的主根。上部份扁平,直径为6-12厘米,有三角形的结节,重叠形成横向的皱纹。

岩牡丹完全没有冠,及呈灰色,在其生长地很易收藏自己。岩牡丹顶有毛,生长几年后会长出粉红色或黄色的大花朵。岩牡丹含有苦味及有毒的生物碱,如大麦芽碱。这些生物碱可以保护植物本身免于草食性的动物所吃。

形态特征:岩牡丹植株大多单生,成年株偶尔会从基孳生仔球,具甜菜状的肥大直根,植株地上呈莲座状,顶端附生乳白色绒毛。体色青绿色,附生白粉,株幅根据品种不同从7-20厘米不等,疣状突起呈肥厚三角形。花:夏末秋初顶生,花径约5-6厘米。

由于常年的干旱炎热气候,岩牡丹整个植株在原产地几乎全埋在地下。岩牡丹疣状突起呈莲座状,绿色或灰绿色,表面被白粉,上扁平或微凹,平滑;外观上看没有刺,事实上植株中部刚长出的疣突是有刺的,但很小而且早衰,所以看上去没有。疣突间有白色或淡黄色绵毛,花期夏季。

生长习性:岩牡丹喜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土壤排水性好(最好是沙质土壤),土层深的土壤(因有肥厚的肉质直根)。岩牡丹生长季节需充足水分,但不能积水。冬季要求冷凉并保持盆土干燥,较耐寒。自根植株生长很慢。母株结实率很低,果实成熟时间很长。

岩牡丹的养殖方法

光线、温度及通风:要想植株健康的成长,除了拥有强壮的根系吸收及正常的浇水施肥养护下,还需要充分利用光线、温度及通风条件进行调节,才能保证健康的生长繁殖。

光线:对于生长在墨西哥北部的岩牡丹植物来说,适中的日照强度对植株的生长尤为重要。在野生环境下,大多野生岩牡丹植物被石土半掩埋在地下,能够有效抵抗高强度阳光的直射。太阳光能够保持其叶片的紧密性,同时促进根系的发展,使植株健康成长。

当然,高强度光照能够促进硕大根系的形成,同时也会使植株叶片发黄、干缩,这对于爱好者养殖而言从失去了一定的观赏性(特别大多园艺品种,在强光下将迅速发黄、干缩,从而失去园艺观赏性),同时对于刚上盆的植株,高强的光照将使其迅速脱水,甚至导致死亡。  

根据养殖经验,一般野生植株在上盆后可放入散光环境下养殖,光线较强时必须适当遮荫(从而保证植株不因光照过强而产生脱水现象),待植株逐渐恢复,可根据养殖环境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

建议,在植株恢复期本着光线宁弱忽强的原则,从而保证根系的正常恢复。等植株完全恢复并开始生长时,可将其移到全日照环境下。国内大多数爱好者喜好将野生植株其放置室外。

接受全日照养殖是非常有利于,岩牡丹品系的保持(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一定待植株完全恢复后才可全日照养护)对于园艺品种而言,其光线强度与野生植株养护有着较大的差别。 

通过园艺及野生植株对比能够看到,由于湿度、水分、光照都适中,园艺植株长的非常饱满并且色泽艳丽,经过经验,园艺植株需要柔和的光线及较大的空气湿度才能保证其叶片的饱满性,如果在强光下照射,会使植株叶片立刻萎缩、发黄,从而完全失去园艺的观赏性,胜者会使根系供养不足从而导致死亡。 

笔者建议,在园艺牡丹的养殖上应保持较为柔和的光线,从而使叶片柔美、饱满;同时,为了保证叶片的紧密性,应保持较长的光照时间。  根据光线检测: 色温6000oK,是最有利于园艺牡丹生长,能够保持良好叶色及促进开花的光线。

温度及通风:在第三小节“上盆及换盆处理”中,笔者对牡丹最佳生长温度进行了说明(室外:白天30度、夜间20度;温室白天40度、夜间20度)高于40度岩牡丹植物生长缓慢,当长时间超过45度时植株停止生长。

经过经验,当温度达到50度,又无良好的通风条件,植株将迅速萎缩、疲软、有可能会发生植株被灼伤甚至有死亡的可能(此现象在园艺品种中表现更为明显)。对此,在炎热的夏季,当养殖温度上升到45度,应加以强行通风、遮荫,从而舒缓因温度升高造成的植物损失。

根据经验,健康植株在5℃以上的温度就已经完全满足越冬的要求。最难控制的是花期到12月中下旬及入春后第一次浇水后的这两段时间,此时植株的根部并没有完全干燥,如温度降低至5度环境,将可能导致根系腐烂现象, 对此,建议在冬季尽量维持10度以上温度,并适当保持空气湿度,从而有利于春季植株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