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发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书画、戏曲、中医一样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国粹之一。但是,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和闭关锁国政策,同广大世界缺乏盆景艺术的交流,竟致被各国把对盆景艺术悉心研究、广事宣扬的日本,误认为盆景艺术的发源地。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盆景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因受制于当时极左思潮,也没有机会为世界各国所了解。直到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及盆景艺术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才逐渐被世人所认识。不过,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内地的盆景艺术仍然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这里通过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盆景艺术的现状的扼要介绍,以期促进同世界各国盆景艺术的了解与交流,并从中受到启迪,打破故步自封和各自为政的局面,立足国内,放眼全球,让中国盆景更好地大踏步走向未来。

日本的苔盆景:早在4世纪时期,日本大和朝廷以派遣使节的形式与中国东晋、宋、齐、梁保持友好往来,因而受到中国文化(包括盆栽)的影响。据日本学者考证,日本盆景最早见于“平安朝” 末期的《石的行物语》绘卷。

其形状与我国初唐李贤墓壁画上所描绘的盆景相似。日本在本世纪初,开始把盆景介绍到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越来越大,欧洲、美洲、非洲的许多国家都同美国一样,把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制作引进本国,逐渐成为自己的一门造型艺术。

盆景在日本称为盆栽,并用盆栽一词的音译“Bonsai”登载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以致目前许多国家仍然沿用这个称谓,也因此而被认为盆景起源于日本。日本千叶大学岩佐亮二教授在其所著《盆景史考证》一书中,用大量史料证明盆景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至于盆栽一词,在汉语中与盆景一词在概念上有根本的区别:盆栽只是植物在盆体内自然的真实呈现,而盆景(尤其是桩景)除运用了盆栽管理技术外,还巧妙地应用各种造型手段,是自然经过加工后的艺术体现;

同时,盆景中的山水盆景显然不属于盆栽范畴,而那些自然生长的盆花、盆果植物,无疑只能算是盆栽,绝非盆景。因此,在将外国的有关文章翻译成中文时,把英文“Bonsai”译为“盆景”,完全是正确的。

梁实秋在《盆景》一文中也指出:“其实盆栽之术,源自我国,日人善于模仿,巧于推销,百年来盆栽遂亦为西方人士所嗜爱。Bon sai一语实乃中文盆栽二字之间译。”

盆景艺术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开始主要是供皇室贵胄赏玩,到19世纪才慢慢流向民间,20 世纪初, 东京、大阪、京都等大中城市的盆景爱好者,自发地组织一些小型的盆景作品展览,为创立第一个盆景协会奠定了基础。

1914年,第一次地方性盆景展览在东京都的上野公园举行,后发展为一年一度的盆景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日本盆景发展比较艰难。到1966年, 日本政府认可的全国性唯一盆景组织-日本盆景协会正式成立。

4年后,日本盆景协会在大阪举办了规模空前、长达6 个月之久的盆景作品(2000多件)展览,有力地推进了盆景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目前,日本有各种大小的盆景团体3 00 0多个,其中最大的是日本盆景协会,拥有团体成员200多个,会员2 万多人。

近数十年来,日本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盆景艺术专著,如《盆景大事典》(3卷)、《盆景名品大全》、《美术盆器大全》(分中国、日本两册)、《盆景的美》等。出版的盆景刊物多达1 0种以上, 如《盆景春秋》、《盆景世界》、《近代盆景》等。这些著作和刊物,为盆景艺术的传播和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其艺术风格日臻完美。

日本盆景的艺术风格非常独特,融野趣、奇趣、情趣于一炉。譬如舍利干式的树干,要进行精工雕饰,将松、柏的枝或梢的树皮剥去,涂以石硫合剂使之“白骨化”,表现一种不同凡响的奇趣,而且也符合野生同类老树的自然形态。

外貌为等边或等腰三角形的“造型木”式,也是日本盆景的主要造型形式之一,庄重、稳健而又不显呆板。其他如直干式、文人木式、悬岩式、丛林式等,都各具特色。其中以表现关西风情的帚立式尤为别致。

在造型技法上,过去用棕丝蟠扎,后来改用金属丝,但极注意保护枝干的树皮不受损伤,树枝在缠绕前先用卷纸包裹,树干则用布条包裹。枝叶的造型,主要靠修剪,不过并非岭南派的“鹿角鸡爪”,亦不同于中国北派的“蟠干扎片”,而是保持葱笼茂密,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