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蓬草,别名黄金莲、萍蓬莲,睡莲科萍蓬草属植物,该属约有25种,初夏时开放,是夏季水景园中极为重要的观赏植物。其拉丁名种加词pumilum意为“矮生的”。

台湾萍蓬草是日籍植物学者岛田弥市(Y.Shimada)1915年于新竹县的新埔所采集,日本植物学者早田文藏(B.Hayata)于1916年在台湾植物图谱(IconesPlantarumFormosanarum)中发表为新种,种名shimadai就是为了纪念其采者岛田市,模式标本(Isotype)保存在林业试验所植物标本馆中。

这种植物的特征在于叶形近于圆形,业叶背具有许多毛,不过肉眼不易看出,要在解剖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其次,柱头顶端分裂,在每一裂片两侧呈红色,使得台湾萍蓬草与其它种类的萍蓬草相较起来,观赏性更高。

多年水生草本;根状茎直径2-3厘米。叶纸质,宽卵形或卵形,少数椭圆形,长6-17厘米,宽6-12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具弯缺,心形,裂片远离,圆钝,上面光亮,无毛,下面密生柔毛,侧脉羽状,几次二歧分枝;叶柄长20-50厘米,有柔毛。花直径3-4厘米;

花梗长40-50厘米,有柔毛;萼片黄色,外面中央绿色,矩圆形或椭圆形,长1-2厘米;花瓣窄楔形,长5-7毫米,先端微凹;柱头盘常10浅裂,淡黄色或带红色。浆果卵形,长约3厘米;种子矩圆形,长5毫米,褐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萍蓬草花语:崇高、跟随你

萍蓬草有着和睡莲一样可爱的形态,个头更加的小巧,黄色的花朵惹人怜爱,大片的萍蓬草开放在池塘中,就像无数的黄色小精灵飞舞在水面上,其观赏性极高。

繁殖方法:除了地下茎以营养繁殖的方式不断长出新的芽和枝条之外,种子在繁殖和散播方面则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果实成熟之后裂开开,露出白色的内果皮,种子就包在这内果皮之中,而这白色的内果皮呈海面质状,且稍具有黏性,可以帮助种子在水面漂浮一段时间,最后种子才会完全被释放出来,沉到水底。

种子只要在适当的温度之下就可以发芽,不会有休眠的问题。种子是萍蓬草散播的重要机制,而地下茎则是它到达一个新的地方之后,拓展领域占领地盘最有利的方式。

有性繁殖:将头年采收贮存的种子在第二年春季进行人工催芽,播种土壤为清泥土,pH在6.5-7.0之间。加肥(腐熟的芝麻饼、豆饼等均可)拌均匀,上水浸泡3-5d后(最好在泥的表面撒上一层砂),再加水3-5厘米深,待水沉清后将催好芽的种子撒在里面,根据苗的生长状况及时加水、换水,直至幼苗生长出小钱叶(浮叶)时方可移栽。

移栽时每株行距10厘米、株距15-20厘米,并加强幼苗期的管理。待植株生长到4-6片浮叶时(宽8厘米以上)方可定植。定植的方法是每缸一株(1株/平方米),如果在大面积的观赏区种植,土壤又肥沃,可按1株2米定植。萍蓬草种子的贮存温度在3-5℃时保存的结果较好,翌年发芽率达80%以上。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以地下茎繁殖、分株繁殖繁殖在3-4月份进行,是将带主芽的块茎切成6-8厘米长,侧芽切成3-4厘米长,作繁殖材料。

分株繁殖5-6月进行,是将带主芽的块茎切成6-8厘米长,然后除去黄叶、部分老叶,保留部分不定根进行栽种,其所分株繁殖的植株在营养成分充足的条件下很快进入生长阶段,即当年可开花结实。

栽培技术:萍蓬草,性喜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对土壤选择不严,以土质肥沃略带粘性为好。适宜生在水深30~60厘米,最深不宜超过1米。生长适宜温度为15~32℃,温度降至12℃以下停止生长。耐低温,长江以南越冬不需防寒,可在露地水池越冬;在北方冬季需保护越冬,休眠期温度保持在0~5℃即可。

萍蓬草生长期间还常发生大量蚜虫,可用1000~1200倍敌百虫、敌敌畏或50%的乐果乳剂200倍液喷洒。螺蛳可用茶饼、呋喃丹及生石灰杀治。

根状茎食用,又供药用,有强壮、净血作用;花供观赏。根状茎入药,能健脾胃,有补虚止血、治疗神经衰弱之功效。萍蓬草为观花、观叶植物,多用于池塘水景布置,与睡莲、莲花、荇菜、香蒲、黄花鸢尾等植物配植,形成绚丽多彩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