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学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ill) F. H. Chen ex C. H.):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主根肉质,呈纺锤形。茎暗绿色,指状复叶,轮生茎顶;叶柄具条纹,叶片膜质,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花100朵左右;

总花梗有条纹,苞片多数簇生于花梗基部,卵状披针形;花梗纤细,小苞片多数,花小,淡黄绿色;花萼杯形,稍扁,花丝与花瓣等长;子房下位,果扁球状肾形,种子白色,三角状卵形,7-8月开花,8-10月结果。

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三七是以其根部入药,其性温,味辛,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因常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

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生长习性:三七喜温暖而阴荫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生长期间若气温持续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发病。栽培地宜选东坡,坡度5°-15°为宜。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

三七的栽培技术

选地:三七多系家种,栽培土地宜选择向阳山坡。土壤一般以沙质黑壤土为佳,灰土次之,红土更次。粘土不宜栽培。选地是引种三七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宜选海拔700-1500米、东阳、坡度10-20度的山坡。

海拔400米以上的低山区或丘陵平原地区,病虫害比较严重,而且叶片常出现早期脱落现象。经验证明,宜选阴凉通风,最好西面有高山遮阴的山坡为好。

搭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木柱、木横梁结构的天棚,即用木条、竹条构成,棚高5.5-6尺。另一种是木柱铁线结构的天棚,即用铁丝代替横梁,柱距8尺左右,每亩需木柱120-130根,棚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光照和温度。

根据不同季节和温度的高低而进行调整,春季日光投射的角度小,光较弱,可以稀盖,一般透光度可为65%-75%,以后随光照的增强和气温的升高而逐渐加密一般北坡直射光少,可盖稀些,南坡光强可盖密些。

作畦:作畦一般需顺坡向作畦,以利排水和田间操作。畦宽为1.8-2尺,畦高5-6寸,畦长可随地形而定,沟宽1尺,畦面呈鱼背形。作畦后,于畦面每亩施基肥30-50担,基肥的比例为牛粪70%、草木灰30%。若有磷肥(过磷酸钙、骨粉)再加30斤左右。基肥必须腐熟后施用,均匀撒布在畦面,与土壤充分混合。

选种播种:选三四年生三七所结的果实中成熟和饱满的种子,在冬季10-11月间,随采随播,播后用以肥料混合之火土覆盖一层,上面再盖草皮一层,促进其种子发芽。采用点播方式,行株距为3×2寸或3×3寸。

每亩需种28-32万粒,覆土4-8分厚,稍压后再覆盖一层稻草(稻草要切成2-3寸小段,用石硫合剂消毒),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分蒸发,又可防止阴棚漏雨打烂畦面,影响幼苗生长。覆盖厚度为0.3-0.5寸,覆盖畦面约80%。

易地移植:三七在苗床生长一年后(俗称“籽条”)必须易地移植。移植的新地须与苗床用同样方法整理,最好在大雪或冬至期间进行。将苗床的“籽条”掘起,剪去茎叶,俗称“棵子”放入穴中。

施以混合肥一撮,覆盖本土寸许,按7×6寸或8×6寸行距开沟,沟深1-1.5寸,栽苗时,使苗与沟底呈20-30度角,边栽边盖土,厚度以不露出芽头为准,不宜太厚,再盖约0.3-0.5寸厚的碎草,以不见土为原则。

调整天棚:天棚透光度大小,对三七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透光度过小,植株细弱,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开花结果也少;透光度过大,叶片变黄,易出现早期凋萎现象。一般春季透光度为60%-70%,夏季稍小为45%-50%,秋分后气温转凉,透光度可逐渐扩大为50%-60%。

除草施肥:不论一年或两年以上园地,必须做到见草必除。施肥每年至少4-5次,多则7-8次,约每隔1-2个月追肥一次,第一次约施草木灰150斤、草皮灰500斤,在出苗达70%时进行。

第二次在4月份左右,展叶时,每亩施混合肥200斤(牛骨粉30斤、过磷酸钙50斤,发酵后施用。)第三次在5月份,施混合肥200斤。第四次在7月份,施绿肥(将绿肥切碎沤制发酵),将发酵好的绿肥均匀撒布畦面。 

冬季护理:主要是清除残叶,稀疏围篱(调整透光度为70%-80%),全面消毒一次(天棚、地面、围篱全面用0.2-0.3度石硫合剂消毒),目的是为了调整棚内温度、湿度和减少越冬病虫。然后于畦面再撒混合肥1000-2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