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蓝属浮水植物。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应性也很强,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凤眼莲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

叶色翠绿偏深。叶全缘,光滑有质感。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在生长适宜区,常由于过度繁殖,阻塞水道,影响交通。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

原产南美,1901年为了解决饲养生猪饲料不足被引入中国,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

形态特征:凤眼莲为多年生浮水植物,株高30~50cm,须根发达,悬垂水中。茎极短缩。叶由丛生而直伸,倒卵状圆形或卵圆形,全缘鲜绿色而有光泽,质厚,叶柄长,叶柄中下部膨胀呈葫芦状海绵质气囊。

花茎单生,高20~30cm,端部着生短穗状花序,着花6~12朵,小花浅紫色。生于浅水的植株,其根部扎入泥中,植株挺水生长,叶柄则不膨胀呈气囊状。水葫芦根状茎,粗短,密生多数细长须根;

叶基生,莲座式排列,叶片卵形、倒卵形至肾圆形,大小不一,宽约4 cm~12 cm,光滑,叶柄基部带紫红色、膨大呈葫芦状的气囊;有紫色亮丽的花朵,最上面的花瓣上有一块兰色的扇型斑块,中央点缀着一个桃形鲜艳黄斑;绿叶杯状,叶茎基部膨大,使植株能够漂浮在水面;

花茎单生,中部有鞘状苞片,穗状花序有花6朵~12朵;花被6裂,紫蓝色,上部的裂片较大,在蓝色的中央有鲜黄色的斑点,外面的基部有腺毛;雄蕊3长3短,长的伸出花外,花丝不规则地结合于花被内;子房长圆形;茹果卵圆形。 

根生于节上,根系发达,靠毛根吸收养分,主根(肉根)分蘖下一代。叶单生,直立,叶片卵形至肾圆形,顶端微凹,光滑;叶柄处有泡囊承担叶花的重量,悬浮于水面生长。

秆(茎)灰色,泡囊稍带点红色,嫩根为白色,老根偏黑色。穗状花序,花为浅蓝色,呈多棱喇叭状,上方的花瓣较大;花瓣中心生有一明显的鲜黄色斑点,形如凤眼,也像孔雀羽翎尾端的花点,非常耀眼、靓丽。

须根发达且悬垂水中。单叶丛生于短缩茎的基部,每株6-12叶片,叶卵圆形,叶面光滑;叶柄中下部有膨胀如葫芦状的气囊基部具削状苞片。花茎单生,穗状花序,又6-12花朵,花被6裂,紫蓝色,上又1枚裂片较大,中央有鲜黄色的斑点。花两性,雄慈6枚,雄慈1枚,花柱细长,子房上位。花期夏、秋。蒴果卵形,有种子多数。

生长习性:凤眼莲生于海拔200-1 500米的水塘、沟渠及稻田中。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应性很强。适宜水温18~23°C,超过35°C也可生长,气温低于10°C停止生长;具有一定耐寒性,中国北京地区虽有引种成功,但种子不能成熟。

喜欢生于浅水中,在流速不大的水体中也能够生长,随水漂流。繁殖迅速。开花后,花茎弯入水中生长,子房在水中发育膨大。水葫芦十分喜肥,尤其是氮肥,水层养分含量高时,则植株高大,根系较短,开花少,繁殖快而产量高;

养分低时则植株小,根系长,叶色黄,葫芦带紫,容易开花,产量较低。水葫芦喜温,在0 ℃~40 ℃的范围内均能生长,13 ℃以上开始繁殖,20 ℃以上生长加快,25 ℃~32 ℃生长最快,35 ℃以上生长减慢,43 ℃以上则逐渐死亡。 

凤眼莲的栽培技术

肥料用法:凤眼莲生长期间酌施肥料,可促进生长。盆栽宜用腐殖土或塘泥施肥,栽植后灌满清水。

越冬方法:凤眼莲在不受冻的条件下,可与浅水中或湿润的泥土中越冬。寒冷地区冬季可将盆移入温室内,室温10°C以上。

凤眼莲栽培法:批量栽培可利用房前屋后潮湿的零散地或空闲的沼泽地,在6、7月间,将健壮的、株高偏低的种苗进行移栽,要预留出50%的空地以利栽后分蘖繁殖。 移栽后适当管理,保持土层湿润,加强光照,确保通风。

如果想花期延长,可进行塑料棚保温,中午通风一、二小时。在花芽形成后可移栽到小盆。用偏酸性土或营养液培养。摘除老叶,留4~5片嫩叶及花穗,既能延长花期,又可移至案头等地观赏。

病虫害防治: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很少发生病害。气温偏低、通风不畅等也会发生菜青虫类的害虫啃食嫩叶,少量可捕捉,普遍的可用乐果乳剂进行杀灭。

凤眼莲管理:凤眼莲喜生长在浅水而土质肥沃的池塘里,水深以30厘米左右为宜。我国各省多采用母株防寒越冬,春季放养于池塘中。高温季节,繁殖迅速。其各种栽培管理同其他水生花卉。

病害防治:凤眼莲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很少发生病害。气温偏低、通风不畅等也会发生菜青虫类的害虫啃食嫩叶,少量可捕捉,普遍的可用乐果乳剂进行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