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瓜又名碟瓜、碟形瓜、齿缘瓜、扁圆西葫芦,为葫芦科南瓜属美洲南瓜的一个变种。其果实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食用,是一种难得的现食兼用园艺植物。飞碟瓜在我国栽培的历史很短。最初它是作为一种名特蔬菜于20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地相继引入进行栽培的。

形态特征:飞碟瓜根系发达。茎短缩,蔓性、半蔓性或矮生。真叶近五角掌状,浅至深裂,互生,绿色。雌雄异花同株。飞碟瓜一般雌花单生,雄花簇生。花黄色,腋生,花径10-12厘米左右。

飞碟瓜的瓠果,分白、黄、绿三种基本颜色。果缘具棱齿,扁圆、碟形或钟状,所以俄罗斯人称之为碟瓜、碟形瓜、齿缘瓜。因果形美观,状若飞碟,故命名为飞碟瓜。飞碟瓜为虫媒花植物,以观果为主。

生长习性:飞碟瓜性喜温暖环境。适宜的生育温度为13℃-28℃。温度过高,容易化瓜。温度低于10℃,则生长停滞,果不膨大。喜光,但可耐一定程度的弱光。因此,它既适合露地栽培,又适合保护地栽培。

飞碟瓜喜湿,不耐旱,由于叶片大,蒸腾强,栽培上要特别注意水分管理。应保持空气温度为70%-80%。湿度过大,容易发生白粉病。喜肥。以砂壤土、壤土栽培为宜。适宜的土壤PH值6.5-7.0。

飞碟瓜的栽培技术

育苗:采用纸简或营养钵育苗。选择饱满无病虫伤害的种子在28℃-30℃温度下浸种8-10小时,而后在25℃-28℃温度下催芽。催芽过程中保持催芽袋湿润,每天换水l-2次。当50%以上种子萌芽时,播种于预先准备好的播种盘中。要求底上厚度至少5厘米。

打透底水。覆盖药上,厚度1厘米,然后覆盖地膜或小拱棚,保温保湿。最好能保持土温在25℃以上,这样有利于幼苗出土。苗出土后,撤去覆盖物,适当降温,以防徒长。子叶展平后,移苗至育苗钵(10×10厘米)中。

苗期要保持充足的光照,光照时间每天保持10小时左右,有利于雌花分化。温度采用变温管理。即晴天白天保持23℃-28℃,夜间降至12℃-15℃;阴天白天保持20℃-25℃,夜间可降至10℃-12℃,昼夜温差10℃-15℃。定植前5-7天要进行秧苗锻炼。

整地定植:霜期过后,最低气温稳定超过10℃时定植。畦作或垄作。采用畦作,则畦距40-50厘米,畦宽120厘米,株距80-100厘米,每畦2行;采用垄作,则垄距70厘米,株距100厘米,可根据品种特性具体确定株行距。定植前整地,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5000千克,磷酸二氨30千克,过磷酸钙50-100千克。

田间管理:定植缓苗后,结合追肥浇一次催秧水,开花结果期加大给水量。盛夏持续强光高温期,必要时每天浇水2次。生育期内分别在缓苗后、盛花期、盛果期追肥3次。要避免草荒,开花前进行2-3次铲地松土,中耕除草,以促进根系发育。

要及时进行绑蔓,除去老叶、病叶。上午6-9时可进行人工授粉,帮助坐果。同时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蚜虫,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白粉虱,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防治白粉病。

盆栽:利用盆栽,当植株展开1-2片真叶即可定植。定植盆要求上口径具有40-50厘米的大盆。内装营养土。营养土配方为:田土:腐熟畜禽粪:锯未(或腐熟马粪)一7:2:1。每盆定植飞碟瓜1株,并立高1米、粗2-3厘米的架条1个。

浇足定植水。生长期内要保持土壤湿润。因为飞碟瓜属喜光植物,所以应置盆于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地方。矮生型每株留瓜2-3个,蔓生型每株留瓜3-5个。保持土壤湿润。植株每伸长20厘米,绑蔓1次。生长期主要防止蚜虫和白粉病的发生。待瓜老熟后摘下。

飞碟瓜的作用用途

观赏价值:飞碟瓜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医疗保健价值。它的嫩果、嫩花、嫩消、叶柄、种子均可以食用。根据测定,飞碟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1、B2,胡萝卜素,尼克酸及钾、钙、磷、铁等多种矿质元素。可以凉拌或者炒食。

食用价值:食用飞碟瓜有助于胆汁的分泌,肝脏中糖原(肝糖)的还原,因此,对治疗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肝肾病、调节微循环有益。果实中富含果胶质,可以使胃黏膜、肠道免遭危害或促进溃疡伤口的愈合。种子还含有可作为驱虫剂使用的成份。此外,飞碟瓜还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