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草是败酱科,缬草属多年生耐寒、开花、草本植物,高可达120厘米;根状茎粗短呈头状,茎中空,茎生叶卵形至宽卵形,伞房圆锥花序顶生,花冠淡紫红色或白色,花丝扁平,花果期7-9月。北半球每年的6月至9月是缬草花期,白色或粉红色花朵。花朵能散发浓烈的香味。

缬草原产於亚洲部分地区和欧洲,北美洲有栽培。其茎叶被一些鳞翅目物种(蝴蝶及蛾)的幼虫当作食物。缬草的根茎及根供药用,可驱风、镇痉,治跌打损伤等。亦可作为膳食补充剂。缬草经浸软、研磨、脱水后被放入方便的包装中,如胶囊,具有镇静和抗焦虑等作用。16世纪时曾利用缬草制作香料。

形态特征:缬草的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

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

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

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缬草的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缬草生山坡草地、林下、沟边,海拔2500米以下,性喜湿润,宜选地下水位高或低洼地种植,并要有良好的灌溉条件,耐涝,也较耐旱。土壤以中性或弱碱性的砂质壤土为好。

缬草的繁殖方式

采种:于6~7月,待种子大多数呈黄褐色时,及时采收,将整个花序剪下,让其后熟几日,然后抖下种子,晒干备用,缬草种子细小,极易随风飘落,采种要掌握好最佳时期或用透明牛皮纸袋套袋,以免种子散落。

播种:选择湿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的平地或缓坡地,每亩均匀撒施腐熟农家肥2500公斤,复混肥50公斤,硫酸钾15公斤。然后深耕耙细,作成宽1.5m,高20cm的厢,要求厢面平整,开好排水沟。

一般采用秋播,于9~10月上中旬在整理好的厢面上按行距40cm,株(窝)距20cm进行种子直播,播深约1cm,若遇干旱,播后要及时浇水,约10天即可出苗。若属1400m以上的高寒地区,则可在3月中下旬进行春耕播。缬草第一年生长仅生根出叶,第二年抽茎开花。每亩播种量为0.5~1kg。

分株:春秋均可进行,多在秋季结合采收挖出母株,掰取分生萌蘖,按行距30~40cm,株距20cm挖窝,每窝栽苗2~3株,栽后浇水,其它作厢方法同上。

缬草的病虫害防治

花叶病:缬草以野生资源为主,人工栽培历史较短,病害较少。病害主要有花叶病,该病发病较普遍,幼苗期更明显,严重者植株矮缩不长。防治方法:一是选留无病株留种;二是注意防治田间虫害,特别是蚜虫,以减少病毒传染。

虫害防治:危害缬草的害虫主要有蝼蛄、蚜虫等。蝼蛄可用90%晶体敌百虫50倍液与饵料配成毒饵诱杀。蚜虫可用洗衣粉对成水溶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缬草的文化背景

该种讨论:该种分布极广,形态变异极大,变异的性状包括:匍匐枝有或无,植株大小和被毛状况,叶片大小、叶裂片的对数、形状和大小,叶缘的齿形,花序的大小,果实的大小和被毛等等;所有这些性状的变异,是造成该种具有大量异名的原因。

然而,这些都属渐变的性状,更不能找到一对相对稳定的相关性状来作为确定种和变种的依据;事实上,民间在“拔地麻”“媳妇菜”等名称下作药用时,包括了各种形态的个体。因此,除宽叶变种外,《中国植物志》未细分为更多的种或变种。

A. Batalin发表的鞭枝缬草V. flagellifera Bat.(在Acta Hort. Petrop. 13:374.1894)根据照片,其叶形与缬草V.officinalis Linn.的叶形很近似,但植株较矮;据照片及原始描述,该种具有花序仅稍超过顶端一对叶片的特点;

中国植物志编委认为模式标本未见果,说明标本尚未成熟;花序的位置当可随植株的生长而渐远离顶端叶片,因此不足以为划分种的标准,该种的模式标本,有可能是缬草的未成熟植株;固未见模式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