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药也称白花芍药,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驰名中外,其称白花芍药。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植。

芍药有“花相”之称.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大艳丽,花形多 变,适应性较强,是园林观赏的主要花卉。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和东北;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生于山地草坡。

形态特征:白芍药的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

白芍药的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近顶端叶腋处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8-11.5厘米;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宽1-1.7厘米;

花瓣9-13,倒卵形,长3.5-6厘米,宽1.5-4.5厘米,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1.2厘米,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顶端裂片钝圆;心皮4-5(-2),无毛。白芍药的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长习性:白芍药适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性喜阳光、喜温、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温14.5℃,7月均温27.8℃,极端最高温42.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芍药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发出土,4-6月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

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这时是芍药甙含量最高时期。芍药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播种后当年生根,再经过一段低温打破上胚轴休眠,翌春破土出苗。

白芍药的作用用途

美容护肤功效:白芍的功效与作用是流传比较广泛的中医美容方法,可能要数明代(16世纪)医学著作《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这个方子最初治疗伤寒虚烦,后来发现可以补气益血、美白润肤,遂在民间流传开来。

此方配伍精当,适于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等。中医认为人的皮肤悦泽与否和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果脏腑病变,气血不和则皮肤粗糙,面部生斑。因此,该方剂从调和气、调理五脏的功能入手,从而美白祛斑。

白芍、白术和白茯苓是传统的润泽皮肤、美白的药物,它们与甘草一起还可以延缓衰老。在中医理论中,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甘草性平,味甘,有润肤除臭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

白芍药的病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白芍病害较多,常见的有灰霉病和锈病,可清除被害枝叶并烧毁;雨后要及时排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10天喷1次连喷3次。锈病,在发病初期用97%敌锈钠4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有蛴螬咬食根茎,可用90%敌百虫拌饵料诱杀。

白芍叶霉病:白芍叶霉病主要为害白芍叶片。初生圆形褐色病斑,初生圆形紫褐色病斑,大小6-15mm,后微具浅褐色轮纹,四周暗紫褐色,叶背常生墨绿色绒霉层,后期病斑融合引起叶枯。茎染病生长条形紫褐色病斑。叶柄染病叶柄基部分叉处易拆断。萼片、花瓣染病初生紫红色小点,后边缘焦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先侵害寄主的下部叶片,后逐渐向上扩展,7-8月雨季该病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合理密植,株间要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250倍液。

白芍药的采收加工:根入药。于白露至秋分节刨收。选晴天将芍根全部刨出,切除芽头,洗净泥土,按粗细分别用沸水煮透为度(严格掌握火候),添水量以淹没芍根为度。煮沸时间根据芍根粗细而定,一般掌握芍根无白心为好。火大分量减轻,火小炸心切不成片。

捞出后放冷水中稍浸,取出,用磁疗片或竹刀轻轻刮去外皮,随即晾晒。晾晒过程中,晒半天用麻袋或席子盖半天,俗称发汗。不经发汗的白芍外干内湿,不仅不易干透,而且抽沟,粗糙,色泽不鲜艳,影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