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草又名大花藿香蓟,一年生草本植物,无明显主根,茎直立,无分枝,以种子繁殖。原产墨西哥及毗邻地区。引种栽培有150年的历史。有许多栽培园艺品种。目前,非洲、亚洲(印度、老挝、柬埔寨、越南等)、欧洲都广有分布。

全系栽培或栽培逸生种。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江苏、山东、黑龙江都有栽培或栽培逸生的。熊耳草喜温暖及阳光充足的环境,熊耳草花果期全年。

形态特征:熊耳草高30—70厘米或有时达l米,无明显主根。茎或自中上部或自下部分枝而分枝斜升,或下部茎枝平卧而节生不定根。茎基部径达6毫米。全部茎枝淡红色或绿色或麦秆黄色。

被白色绒毛或薄棉毛,茎枝上部及腋生小枝上的毛常稠密,开展。叶对生,有时上部的叶近互生,宽或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中部茎叶长2—6厘米,宽1.5—3.5厘米,或长宽相等。

自中部向上及向下和腋生的叶渐小或小。全部叶有叶柄,柄长0.7—3厘米,边缘有规则的圆锯齿,齿大或小,或密或稀,顶端圆形或急尖,基部心形或平截,三出基脉或不明显五出脉,两面被稀疏或稠密的白色柔毛。

下面及脉上的毛较密,上部叶的叶柄、腋生幼枝及幼枝叶的叶柄通常被开展的白色长绒毛。头状花序5—15或更多在茎枝顶端排成直径2—4厘米的伞房或复伞房花序;花序梗被密柔毛或尘状柔毛。

熊耳草总苞钟状,径6—7毫米;总苞片2层,狭披针形,长4—5毫米,全缘,顶端长渐尖,外面被较多的腺质柔毛。花冠长2.5—3.5毫米,檐部淡紫色,5裂,裂片外面被柔毛。瘦果黑色,有5纵棱,长1.5—1.7毫米。

冠毛膜片状,5个,分离,膜片长圆形或披针形,全长2—3毫米,顶端芒状长渐尖,有时冠毛膜片顶端截形,而无芒状渐尖,长仅0.1—0.15毫米。熊耳草在亚热带南部地区,花果期全年;在该区北部,通常于3—4月间出苗,以夏秋生长最盛,至秋末冬初逐渐死亡。

生长习性:熊耳草喜温暖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酷暑期生长略受抑止。对土壤要求不严,对土壤水分和肥料要求适中,过分潮湿或氮肥过多则会开花不良。适应性强,耐修剪。

熊耳草的栽培技术

定植:熊耳草幼苗出现2—4个分枝时进行定植盆栽。4寸花盆栽1株,盆土以农肥、园田土和细砂各1/3,混合后过筛。小苗栽完后,盆土应压实,浇足水,放阴凉处,7—10天后移至阳光处。这时基本缓苗,开始正常生长。

注意水肥管理,盆土表层发白见干时浇水,每次浇水要足,不能浇半截水。进入高温季节,植株生长旺季,每天浇2次水。每10—15天浇1次稀饼肥水,并适当增施磷、钾肥。这样可使植株矮化,花多色艳,提高观赏价值。

采种:熊耳草种子成熟后易脱落,应及时采收。当头状花序中的小花多数干枯,瘦果冠毛明显露出时,即可采收。晾干后,可搓脱下种子,清理干净装布袋内,放阴凉干燥处贮存。霍香蓟花期长,种子成熟不集中,应进行多次采收。叶片大,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很多,是光合作用实验的好材料。

管理:霍香蓟不耐寒,在霜冻来临前要移入室内,放阳光充足地方,夜间温度应在5℃以上,白天温度10℃-15℃便能正常生长开花。每隔3-5天浇1次水,每半月浇1次稀饼肥水。

修剪:熊耳草花期长,要保持株型矮、紧凑,多花美观,必须进行多次摘心,一般要摘心打尖3—4次。要形成圆整的株型,各分枝顶端都能形成花蕾,同期开花,使其枝叶繁茂,花多色艳,美丽壮观。

第一批花开过后,要及时整枝修剪,一般老枝保留5—6厘米高,上部剪掉,同时疏剪过密枝条。然后要保证充足水分和肥料,促其萌发新枝,才能叶绿花鲜。

熊耳草的养殖方法

湿度:熊耳草喜欢湿润或半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50~7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

温度环境:熊耳草对光线适应能力较强。放在室内养护时,尽量放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喜欢湿润或半燥的生长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50~7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

霍香蓟不耐寒,在霜冻来临前要移入室内,放阳光充足地方,夜间温度应在5℃以上,白天温度10℃-15℃便能正常生长开花。每隔3—5天浇1次水,每半月浇1次稀饼肥水。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冬季有保温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如此交替调换。

由于熊耳草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因此对冬季的温度的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8℃以下停止生长。对光线适应能力较强。放在室内养护时,尽量放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冬季有保温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如此交替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