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草又名大花藿香蓟,一年生草本植物,无明显主根,茎直立,无分枝,以种子繁殖。原产墨西哥及毗邻地区。引种栽培有150年的历史。有许多栽培园艺品种。目前,非洲、亚洲(印度、老挝、柬埔寨、越南等)、欧洲都广有分布。

全系栽培或栽培逸生种。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江苏、山东、黑龙江都有栽培或栽培逸生的。熊耳草喜温暖及阳光充足的环境,熊耳草花果期全年。耳草花语:希望得到答复。

形态特征:熊耳草高30—70厘米或有时达l米,无明显主根。茎或自中上部或自下部分枝而分枝斜升,或下部茎枝平卧而节生不定根。茎基部径达6毫米。全部茎枝淡红色或绿色或麦秆黄色。

被白色绒毛或薄棉毛,茎枝上部及腋生小枝上的毛常稠密,开展。叶对生,有时上部的叶近互生,宽或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中部茎叶长2—6厘米,宽1.5—3.5厘米,或长宽相等。

自中部向上及向下和腋生的叶渐小或小。全部叶有叶柄,柄长0.7—3厘米,边缘有规则的圆锯齿,齿大或小,或密或稀,顶端圆形或急尖,基部心形或平截,三出基脉或不明显五出脉,两面被稀疏或稠密的白色柔毛。

下面及脉上的毛较密,上部叶的叶柄、腋生幼枝及幼枝叶的叶柄通常被开展的白色长绒毛。头状花序5—15或更多在茎枝顶端排成直径2—4厘米的伞房或复伞房花序;花序梗被密柔毛或尘状柔毛。

熊耳草总苞钟状,径6—7毫米;总苞片2层,狭披针形,长4—5毫米,全缘,顶端长渐尖,外面被较多的腺质柔毛。花冠长2.5—3.5毫米,檐部淡紫色,5裂,裂片外面被柔毛。瘦果黑色,有5纵棱,长1.5—1.7毫米。

冠毛膜片状,5个,分离,膜片长圆形或披针形,全长2—3毫米,顶端芒状长渐尖,有时冠毛膜片顶端截形,而无芒状渐尖,长仅0.1—0.15毫米。熊耳草在亚热带南部地区,花果期全年;在该区北部,通常于3—4月间出苗,以夏秋生长最盛,至秋末冬初逐渐死亡。

生长习性:熊耳草喜温暖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酷暑期生长略受抑止。对土壤要求不严,对土壤水分和肥料要求适中,过分潮湿或氮肥过多则会开花不良。适应性强,耐修剪。

熊耳草的繁殖方式:熊耳草常用播种、扦插繁殖。不耐寒,全光照,中水中肥,沙壤土、对土壤要求不严。

育苗:霍香蓟种子细小,播种要求细致作业。一般情况,2月初在温室内播种,也可于4月初露地播种。培养土应以农肥、园田土各半,掺入少量的腐叶土,混合均匀后过筛。

少量育苗可用花盆(大量育苗可以作床),将培养土装入盆内,压实后浇透水,待水渗下后,将种子均匀撒播湿土上。覆土不可过厚,以能盖严种子即可。盆土保持湿润。约10天左右可出苗。幼苗呈2对真叶时分苗,用小塑料营养钵,每钵栽1株。小苗生长缓慢。

为了早成型早开花,可采用扦插育苗。扦插育苗要准备大母株,冬天放温室内,早春采取健壮枝条,保留2—4片真叶,不留生长点。枝条长度为5—6厘米,剪口应在节下,随剪随插。扦插深度为插条长的1/3—1/2。高温季节,扦插后放阴凉处,防止高温和日晒。扦插育苗除冬天低温外,其他生长季节均可进行,易成活。

病害防治熊耳草常有根腐病、锈病和夜蛾、粉虱为害。根腐病用稀释1 000倍的10%抗菌剂401醋酸溶液喷洒,锈病用稀释2000倍的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喷洒。虫害用稀释1000倍的90%敌百虫喷杀。

熊耳草的作用用途

景观用途:熊耳草可用于花坛、花径、丛植、地被种植进行观赏、美化环境。熊耳草株丛有良好的覆盖效果,是夏秋常用的观花植物,是优良的花坛花卉,也可丛植、片植于林缘和草地边缘,点缀于岩石园或盆栽。 用作花坛、地被、窗台花池、花境、盆栽、吊篮、切花等。

为害特点:熊耳草常危害旱田作物,对甘蔗、花生、大豆危害较大,并对果园及橡胶园都能危害,在荒地及路边也常见到。本种发生量小,危害轻,是一般性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