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虫堇原名:高山捕虫堇(Pinguicula alpina L.) 狸藻科、捕虫堇属多年生草本。根多数,基生呈莲座状,脆嫩多汁,干时膜质;叶片长椭圆形,可直接称为捕虫堇,是一种粘液型的食虫植物。

分布于除澳洲以外的各大陆,全属共有约130种,其中30多种为亚种、变种或者变型。捕虫堇拥有温文秀雅的线条,它的叶片通透洁净却又暗藏杀机,它的花朵也非常鲜艳美丽,是一种人见人爱的食虫植物,在园艺中也被广泛栽培。

形态特征:捕虫堇的叶3-13,基生呈莲座状,脆嫩多汁,干时膜质;叶片长椭圆形,长1-4.5厘米,宽0.5-1.7厘米,边缘全缘并内卷,顶端钝形或圆形,基部宽楔形,下延成短柄,上面密生多数分泌粘液的腺毛,背面无毛,两面淡绿色,侧脉每边5-7条。

捕虫堇的花单生。花梗1-5条,长2.5-13厘米,粗0.4-1.2毫米,上部于结果时增粗,无毛。

花萼2深裂,无毛;上唇3浅裂,裂片卵圆形,花期长2-3毫米,果期长2.5-4毫米,下唇2浅裂,裂片卵形,花期长1-1.5毫米,果期长1.5-2.5毫米。

花冠长9-20毫米,白色,距淡黄色;上唇2裂达中部,裂片宽卵形至近圆形,长2-4.5毫米,宽2-4.5毫米,下唇3深裂,中裂片较大,圆形或宽倒卵形,顶端圆形或截形,长3-8毫米,宽4-8毫米。

侧裂片宽卵形,长1.5-5毫米,宽2-6毫米;筒漏斗状,长3-7毫米,口直径5-10毫米,外面无毛,内面具白色短柔毛;距圆柱状,长3-6毫米,中部粗2-2.5毫米,顶端圆形。

雄蕊无毛;花丝线形,弯曲,长1.4-1.6毫米;药室顶端汇合。雌蕊无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5毫米;花柱极短;柱头下唇圆形,宽约1.8-2毫米,边缘流苏状,上唇微小,狭三角形。

捕虫堇的蒴果卵球形至椭圆球形,长5-7毫米,宽2.5-5毫米,无毛,室背开裂。种子多数,长椭圆形,长0.6-0.8毫米,种皮无毛,具网状突起,网格纵向延长。捕虫堇的花期5-7月,果期7-9月。

捕虫堇的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捕虫堇是一种美丽而脆弱的食虫植物,它们最主要的特点是喜欢干爽、凉爽的环境,在春秋较寒冷的季节时生长较快,夏季时特别怕热。不过捕虫堇比较耐阴、不喜强光,为度夏创造了极其有利条件。

捕虫堇的品种较多、分布范围较广,其原生地环境的不同导致它们的生长习性也有所不同,为了便于种植,我们把捕虫堇分为热带种群和温带种群,热带种群又可分为热带休眠种群和热带不休眠种群。

温度,光照和湿度:温带捕虫堇多生长于高纬度、寒冷的地区,存活温度一般在-10-30度之间,最佳温度10-20度,是最怕热的一类食虫植物,夏季若没有降温设备会比较难以栽培。

冬季时能够以休眠芽的方式度过-10度的低温,应保持基质稍干一些。大多数品种还会在休眠芽的基部长出“冬芽”,这些冬芽在来年春天会发芽长成新的植株,但它们非常脆弱,在移植时要小心。

热带捕虫堇不像温带捕虫堇那么耐寒,存活温度一般在0-32度之间,最佳温度15-25度之间,比温带捕虫堇偏高一些,但仍然比较怕热。热带不休眠种群不会休眠,一年四季变化不大且都能捕食昆虫。热带休眠种群冬季会长没有粘液的肉质叶,休眠时需保持基质更干燥一些。

捕虫堇可与高地猪笼草、太阳瓶子草一起种植。最好不要接受阳光直射(特别是炎热的中午),但仍然需要明亮的散射光,比如通风的阳台或窗台,能够放在有冷气的房间内就最好不过了。捕虫堇对湿度也比较敏感,当湿度连续数天低于40%时也有可能影响其生长,此时放入室内一般就都能满足要求了(记得提供明亮的散射光哦)。

基质:捕虫堇喜欢疏松透气、干爽、酸碱值偏中性的基质,可使用泥炭、珍珠岩、蛭石以1:1:1的比例混合,蛭石呈弱碱性,可减弱泥炭的酸性,提升基质的PH值。产自墨西哥的捕虫堇还大多生长于碱性的土壤中。

可加入10%-20%的粉笔、石膏颗粒提升基质的PH值。其实墨西哥捕虫堇在中性的土壤中也能生长良好,生长于弱碱性的土壤中可能只是为了增加种群的竞争力。

浇水:捕虫堇喜欢排水性、透水性好的基质,而且通常花盆都比较小,使得盆内的基质会干的很快,可它们却又偏偏不耐干。为了避免频繁浇水,可使用“腰水”的方法进行供水,即将花盆置于有水的水盘、玻璃缸等容器中,使水自行渗透至整个花盆,只须保持水盘中有1厘米左右的水,就能使基质保持潮湿。

若腰水使基质过于潮湿,容易使捕虫堇的叶片腐烂,此时可以在盆底加上一层陶粒或珍珠岩等颗粒,颗粒的高度应该高于水面2厘米以上,让水慢慢地慢慢地渗透上去,使基质不会太潮湿又能保持不干透。若不想重新换盆,也可以将珍珠岩等颗粒放置于水中并高出水面,然后将花盆置于珍珠岩上方,使花盆中的基质不直接与水接触。

捕虫堇对水的要求偏高,需要矿i物质含量低的软水,长时间使用高硬度的硬水会造成其叶片腐烂。若当地自来水水质硬度高,应尽量使用雨水、桶装水、纯净水、空调冷凝水、带反渗透功能的纯水机水(RO水)等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