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茎茴香学名Foeniculum dulce D.C.,英文名Florence Fennel,别名意大利茴香、甜茴香,为伞形花科茴香属茴香种的一个变种,原产意大利南部,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

1964年球茎茴香引进北京,却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近些年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城市为满足涉外饭店及大型超市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纷纷引种、栽培。

球茎茴香是伞形花科茴香属的一个变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及西亚,其茎的上部叶鞘膨大而形成的长扁球形的脆嫩球茎及嫩叶供食用,根和种子也可作香料和蔬菜,整株无废弃部分。

球茎茴香含茴香醚、茴香酮、茴香醛等挥发油,富有辛香气味,并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各种人类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因它能促进胃肠蠕动和帮助消化,早在罗马时代,妇女们就知道食用茴香能抑制肥胖的发生。故它也是良好的减肥蔬菜。

形态特征:根发达,须根、侧根较少。主要分布在10~20厘米的土层中。短缩茎,不易辨认,营养生长期株高70~100厘米。2~4回羽状复叶,小叶丝状,绿色;叶柄长,有大叶8~10片时,叶柄基部的叶鞘开始变肥厚成肉质,并相互紧密抢合成扁圆形球状或近圆形的假茎,重250~1 000克,质脆味甘,为主要供食产品。

花茎长,大型伞形花序,花黄色,有香气、花小,雄蕊5枚,子房2室,花瓣5枚,雌难同花,异花授粉。长扁椭圆形,双悬果,成熟时黄褐色,可分离成2粒种子,种子无休眠期,落地即发芽,千粒重约4克,发芽力约4年。

球茎茴香的养殖方法

温度:球茎茴香喜冷凉气候,在旬平均气温10~22℃条件下生长良好。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0℃,白天不宜高于25℃,夜间不低于10℃,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生长和品质。苗期能耐-4℃低温和35℃高温。幼苗在4℃左右低温下才能通过春化。

水分:球茎茴香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要求严格,尤其在苗期及叶鞘膨大期,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和湿润的土壤,不宜干旱。

光照:球茎茴香属长日照植物,全生长过程都需要充足的光照,长日照可促进花芽形成,在通过春化阶段后在长日照高温条件下开花结实。苗期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壮苗的形成。

营养:球茎茴香对土壤要求不严格,pH值5.4~7.0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栽培上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宜选择保肥、保水力强的肥沃壤土种植。肥料以氮、钾需量略多,苗期对肥料需求量较少。

球茎茴香的病害防治:球茎茴香的抗病性很强,新菜区很少发生病害,老菜区及保护地栽培,有时因管理不善而发生幼苗猝倒病和菌核病。

猝倒病:病原为瓜果腐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幼苗嫩茎和根茎部,发病初期病部呈现水浸状,后期植株腐烂或猝倒,发病严重时会成片死亡。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的老菜园中较易发生。

防治方法:苗期不使用大水漫灌,控制环境的湿度,初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喷洒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稀水500倍,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对水800倍,每7~10天喷洒一次,连喷2~3次。

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叶柄和球茎,被侵染的植株呈凋萎状,病部褐色湿润或变软腐烂,表面缠绕丝状霉,为菌丝体,发病后期病部表面及球茎腔内产生大量黑褐色鼠类状菌核。

病菌发育适温为20℃,菌核不耐干燥,菌丝能在干燥的土壤中存活3年,一般在天气冷凉潮湿、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的情况下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注意菜田轮作,种植前应对前作物及时清理、灭菌,定植时可用40%亚氯硝基苯粉剂0.4公斤拌25公斤细土施入土壤灭菌。对来源不清楚的种子最好用10%的盐水汰处理后再播种。

栽培上注意调节田间适宜湿度,尤是低温期间不宜浇水过多,施肥上不要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如发现有发病的迹像,要即喷50%氯硝氨可湿性粉剂800倍,或菌核净40%可湿性粉剂500倍,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2000倍。虫害主要有蚜虫和凤蝶幼虫,可用0.5%芦藜碱醇溶液800~1 000倍喷洒消灭。